鎮海,古稱蛟川。位于中國大陸海岸線中段,長江三角洲南翼,東屏舟山群島,西連寧紹平原,南接北侖港,北瀕杭州灣,與上海一衣帶水。公元909年建望海縣,1687年改名鎮海縣,1985年撤縣建區,現轄兩鎮四街道,總人口21.6萬人,另有登記外來人口17萬人,陸地面積236平方公里,是寧波市中心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鎮海區位獨特,發展優勢眾多,素有“浙東門戶”、“海天雄鎮”之稱,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對外交往的重要口岸。鎮海港是寧波港的重要組成部分,港口年吞吐能力在1200萬噸以上,并擁有我國最大的5萬噸級液體化工泊位。鎮海是海外“寧波幫”的重要發源地,以包玉剛、邵逸夫和應行久等著名人士為代表的鎮海籍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外籍華人有5000余人。鎮海也是國家重點開發建設地區,有鎮海煉化、石化三公司、鎮海發電廠、寧波港務局等部、省屬大中型企業40多家。鎮海還有20平方公里的灘涂資源,經圍墾造地后即可用于開發建設。
鎮海人杰地靈,文化底蘊殷厚。自明清以來,歷經抗倭、抗英、抗法、抗日等反抗外來侵略戰爭,留有大量的海防歷史遺址,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鎮海口海防歷史紀念館由江澤民同志題寫館名。九龍湖旅游風景區是寧波十佳新景之一。鎮海素有“名人故里”之稱,涌現了貝時璋、楊福家等26名鎮海籍兩院院士和賀友直、顧生岳、陳逸飛等20余名國內外知名書畫家。省首所一級重點中學鎮海中學教育質量一直保持全省領先,近年來重點上線率在80%以上。
建區20年來,鎮海迎合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潮流,依托優勢,按照“經濟做強、城區做大、文化做深、環境做優、生活做富”的要求,加快了從縣域型發展定位向融入寧波大都市、實現大發展的轉變,全面推進了現代化生態園林城區建設。2004年區屬生產總值完成76.11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15.44億元,分別是建區前的約30倍和38倍。
如今,鎮海已成為杭州灣沿岸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之一。LG、阿克蘇諾貝爾等一批著名外資企業和中科院寧波材料研究所、中軟華東基地等紛紛落戶,2001年起,連續四年招商引資位居全省前十位。寧波化工區、鎮海經濟開發區、金屬園區等產業園區日趨完善,基本形成化工、機電、高科技、物流等產業聚集群。鎮海新城建設全面拉開,老城形象進一步提升,大城區框架基本形成。以商幫文化為重點的文化建設深入開展,先后獲得了全國科技、文化、體育、計劃生育先進城區、全國社區建設示范城區、省級文明城區、省教育強區等稱號,后大街社區被評為全國“十佳”學習型社區和全國文化先進社區。人居環境得到優化,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建設穩步推進,2004年度生態建設工作獲寧波市第一名。“民心工程”活動不斷深化,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全區養老保險參保率達70.8%,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保率達95.8%,走在省、市前列。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中,鎮海正按照“三個走在前列”的要求,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構建和諧社會,以更高的起點,更大的力度,更快的步伐,加緊實施“三帶三區”建設,全面創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一個嶄新的現代化生態園林城區必將屹立于東海之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