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 Yín)州區位于浙江省東部,是寧波市的一個區,與寧波市區東、南、西三面接壤,版圖呈蝴蝶狀,其中東部、西部為山區,中部為平原,縣域面積約1380平方公里。全區現有20個鎮、鄉、3個街道、3個工業區,74.27萬人口。
鄞州區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的母系氏族公社時期,境內就有原始人類居住。1973年冬在蜃蛟鄉三聯村盧家橋發現的原始公社遺址,已有5000年的歷史,其文化年代相當于河姆渡文化第二層。
約在原始社會末期,至遲在夏朝初,“鄞”已成為確定的地名,鄞由“堇”和“邑”(阝)兩字合成。顧祖禹《讀史方輿論紀要》稱:“夏時有堇子國,以赤堇山為名……加邑為鄞”。赤堇山或稱堇山,在今奉化境內的白杜。鄞縣春秋時屬越國,戰國時屬楚。秦滅楚后,于公元前222年置鄞、貿阝、句章三縣。漢襲奉制,仍置三縣。東晉時劉裕戍句章,筑句章新城于小溪鎮(今鄞江鎮)。隋初三縣合一,總稱句章縣。唐時改為貿阝縣。五代初改為鄞縣,從此鄞縣名稱沿襲至今。北宋時,鄞縣先后析出6個鄉,或置昌國縣(今舟山定海區),或劃定海縣(今寧波市鎮海、北侖區),此后縣境轄地穩定少變。寧波市區過去一直為鄞縣縣治,原稱明州,明朝時為避諱,改名為寧波。解放后寧波析出置市,鄞縣先后為寧波專區(地區)及寧波市轄。
鄞縣在歷史上地位重要,漢至南朝為大縣,唐時為上縣,宋時為望縣,元時為上縣。自隋至清末鄞縣(句章、貿阝縣)均為為附郭縣,縣治(小溪、寧波)歷來兼為州、府、路、道的治所。民國以來,鄞縣也是道、省轄行政區、專區的首縣。秦時所置的縣,全國至今仍保持原名的已為數很少,鄞縣歷二千多年的漫長時代仍保持著始置時的原名。自2002年4月19日改名為寧波市鄞州區。鄞州區人民政府現設在寧波市鄞州新城區惠風東路568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