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人瞿毛寧
從1984年開始,一直在戚家山街道渡頭,任村主任、社區黨支部書記、社區主任等職。
1984年,我當渡頭村村主任時,村辦事處就幾間簡陋的房子。現在,居民生活富裕了,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了,我們也把新辦公樓建起來了。這些都得益于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得益于北侖的開發建設。
渡頭社區是原小港橋東居委會和渡頭村合并組建的混合型社區,前些年社區四分之一的土地被征用后,在區委區政府政府的幫助下我們大力發展社區經濟合作社。現在的社區位于戚家山街道聯合區域,這里是北侖開發開放最早的區塊之一,利用這個區位優勢,我們大膽進行固定資產投資,修建標準化廠房,興建外來務工人員集中居住小區。
隨著這片地區的開發開放,大批企業想進駐這里,對廠房等基礎設施的需求也隨之增加。我們便果斷興建了一批標準化廠房。2004年,修建標準化廠房45幢用來出租,立刻被“搶租一空”。我們要求租金5年一次性付清,再利用這些資金進行再一次投資,目前社區共有廠房300多幢。今年,我們還打算投入300萬元,修建6000平方米的高標準廠房。隨著村級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社區居民都得到了實惠。去年,參股的社區經濟合作社的居民都享受到了1800元的分紅。
2000年人口普查,我們發現外來務工人員越來越多,大大超過了社區原住居民。為了讓他們在這里安居樂業,也為了方便管理和社區穩定,社區投入80多萬元建造了綠竹公寓,為外來務工人員提供了便宜舒適的房子,深受歡迎。到目前為止,社區總投入250萬元建造了3期綠竹公寓。現在我們正在興建綠竹公寓第四期。
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和北侖的開發建設給我們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所有居民都在這一進程中獲益,享受到了改革開放和開發建設的成果。黨的十七大又為我們國家描繪了更加美好的發展藍圖,我想我們的日子肯定會越過越好。(記者顧青青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