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寧波網訊(象山記者站徐穎峰孫建軍)年末盤點,一組數據讓象山干部群眾歡欣鼓舞。2007年象山臨港型工業實現產值約90億元,同比增長200%,占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以上,首次超過傳統的針織業,成為象山第一支柱產業。在一片荒蕪的海岸線形成船舶制造、新型能源、海洋裝備初具規模的臨港工業體系,象山僅僅用了兩年時間。
“這意味著我們的工業經濟已經完成調整轉身,走上了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象山主要領導深有感觸地說。象山歷史上工業基礎較薄弱,針織業、水產品加工業一直是象山的主要產業。近年來,這些勞動密集型、技術含量少、產品附加值低的傳統產業面臨激烈競爭,制約著縣域經濟協調快速可持續發展。從2005年開始,象山抓住港橋海聯動的戰略機遇,把調整產業結構,提高增長質量作為近年來經濟工作的主要目標,依托半島地域優勢,提出了大力發展造船、新型能源、重型裝備制造業為重點的臨港型工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象山臨港型工業的布局從一開始就充分考慮了環保和高起點發展的因素。在800公里海岸線上,象山沒有全面撒網,而是從環境承載力的角度出發,選擇規劃了鶴浦萬壽塘、涂茨干門港、石浦打鼓峙三大臨港工業發展基地。在國際造船業向中國沿海轉移的大背景下,象山獨有的岸線資源吸引了眾多目光,太平洋重工、浙江新樂船廠等一批國內知名船舶制造企業紛紛落戶象山。前不久,位于鶴浦的“振宇船業”成功簽下了迄今為止寧波民營造船企業中最大一筆國際訂單,為德國一家公司建造8艘高等級散裝貨輪,總造價1億多美元。繼烏沙山電廠四臺60萬千瓦機組全部并網發電后,正源電廠開始實施三期擴建工程,加快熱電聯產進程。檀頭山、鶴浦等地風電廠已完成風力資源評估。 “合誠制管”、 “俊明壓延”等裝備制造企業年產值可達到25億元,成為華東地區規模最大的鋼管廠。
產業結構調整不僅促進了縣域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還改善了環境質量。今年1月至11月的大氣環境常規污染物檢測表明,象山空氣質量全部達到優良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