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定目標】 2003年,我省提出推進衛生體制改革,優化衛生資源配置,扶持中醫藥發展,加強社區衛生服務,著力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加強對各類地方病、傳染病的防治,不斷提高城鄉的醫療服務質量和公共衛生水平。
【豐碩成果】我省從2003年起開始全面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2005年,又全面開展了針對參合農民的免費健康體檢,并由政府為農民免費提供公共衛生服務。目前,全省已有3000萬人(占全省農民人數的87%)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2416萬參合農民享受到了每兩年一次的免費健康體檢。與此同時,全省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加速推進,目前全省已有社區責任醫生2.6萬名,社區衛生服務量已占全省總門診服務量的40%,居民滿意率達80%以上。
兩位城鄉居民眼中的“醫療變革”
無論在城市,還是在農村,浙江百姓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健康保障。一張覆蓋全省城鄉居民的健康保障網,已經初步建成。
最近,記者走訪了杭州市下城區所巷社區和桐鄉市濮院鎮的兩位普通居民,從他們的親身感受中體驗到我省醫療衛生事業5年來的巨大變革。
杭州市下城區所巷社區東園新村居民潘小花——“我家有了保健醫生”
“是不是王醫生來了?”2007年12月14日下午,一看到王偉英提著醫藥箱跨進自己家門,79歲的潘小花臉上頓時堆滿了笑意。
王偉英是長慶潮鳴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社區責任醫生,負責東園新村居民的健康保健工作。潘小花患有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壓等多種慢性疾病,是王偉英的重點服務對象。
“老人家,你血糖還可以,就是血壓稍微偏高。”王偉英接著上了一堂健康教育課:“冬天要注意保暖,不要大清早就出去,要不然冷空氣一刺激,血壓很容易升高。”
“王醫生就像家庭醫生一樣,有了她我心里踏實多了。”一提起王醫生,老人家就贊不絕口。老人說,自己年紀大了,要去醫院測血壓血糖少不了有人陪,但是兒女都不在身邊,前幾年摔了一跤,腿一直不好,平時很難得去測血壓血糖。身體不舒服了,只能躺下來休息休息。
2006年開始,老人遇上了高興的事情:根據規定,社區責任醫生不但要為每位社區居民建立健康檔案,而且還要對社區60歲以上的高血壓、糖尿病、結核病、腫瘤和中風偏癱等慢性病患者的具體情況提供個性化的保健指導,定期上門為他們測血糖血壓,甚至掛鹽水、插胃管。
自從有了王偉英這個“家庭醫生”后,就不用上醫院看病了。“現在好了,王醫生每周都會上門兩次。一旦身體不舒服了,我打個電話給她,不管下雨天還是大熱天,她五分鐘不到就帶上藥趕過來了。藥吃完了,她馬上給我配了送來。平時她經常打電話來問我身體好不好。”老人樂呵呵地說,現在我的血壓血糖穩定多了,身體也好起來了。
桐鄉市濮院鎮新聯村村民朱桂章——“多虧合作醫療救了我們!”
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病,一度讓朱桂章陷入了絕境。這位61歲的老人坐在長板凳上,高興地告訴記者:“多虧合作醫療救了我們!”
2007年4月29日早上,老伴王桂花心臟病突發引起腦梗塞,落了個半身癱瘓。住院治療用了18萬元,對于年收入僅3000元的朱桂章來說,這無疑是一筆天文數字。他在兒女那里湊了10多萬元之后,又向親戚朋友借了5萬元。
“什么,醫藥費能報銷7萬?!”8月底,接到村委會的電話通知,朱桂章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想不到,農民看病竟然可以報銷這么多錢。他把錢還了親戚朋友后,用剩下的2萬元給老伴買了輪椅、尿片,還有維持治療用的藥品。“合作醫療真好,否則就算不吃不喝,干上20年也還不清。”朱桂章激動地說,雖然老伴出院了,但花費仍然不小:每天光吃藥、換洗尿片就要30元,還要請人照顧。要是沒有合作醫療給報銷這么多錢,他真不敢想怎么堅持下去。
5年前,朱桂章交了10元錢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自己每年只要交上幾十元錢,不但看病有報銷,而且還能每年做一次免費體檢。”他說,現在無論是大病住院,還是傷風感冒這樣的小病,都能報銷很多費用。社區衛生服務站還專門指派了一名姓張的“上門醫生”,由他定期上門給村民們量血壓、看病或進行健康指導。
不久前,鎮里很快又為每個村民建起了健康檔案,還發了一張合作醫療“一卡通”。“有了這張卡,看病就更方便了。”朱桂章說,過去,看病總要帶上各種各樣的病歷卡,完了又要帶一大堆發票去報銷,不但容易丟掉而且也很麻煩。現在,只要帶上“一卡通”,就能在全市的200多家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服務站當場報銷了。
來源:浙江在線-浙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