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峰是寧波市最貧困的山區之一,28個自然村近1萬人口分布在120平方公里的大山上。境內群山起伏,交通不便,生活條件非常落后。解放前,這片大山上沒有醫生,村民生病,家人要趕40多里山路到黃壇鎮把醫生用轎子抬到山里治病。解放后,山上雖然設立了一個衛生所,但設施簡陋,醫療條件落后,缺醫少藥的現象依然存在。村民得了病,大多還是靠吃草藥,或求神拜佛,經常有病人貽誤時機,經受病痛的折磨,甚至小病變大病,過早去世。
胡賢林是雙峰中央山村人,對于鄉親們因缺醫少藥帶來的痛苦,他從小就耳濡目染,而且自己也吃過這方面的苦頭。在胡賢林13歲那年,考進黃壇初中的他腳上生了一個膿腫,因家里沒錢及時醫治,最后使他錯過了開學時間,失去了讀初中的機會。正因為從小目睹鄉親們的病痛以及自己年少患病的經歷,胡賢林萌發了學醫的念頭。
17歲那年,他報名參加了當時黃壇中學舉辦的一個“半農半醫”衛生班,開始接受醫療知識的培訓。一年后,他利用學習到的知識到當時建造雙峰公路的工地上做了衛生員,后又回到山區做半脫產的赤腳醫生。1968年,他響應國家號召,應征入伍。參軍期間,胡賢林在南京某部隊的師部醫院擔任衛生員,因在部隊表現出色,他曾被師通令嘉獎過兩次。1973年,他退伍回到寧海。
回到地方后的胡賢林也曾在黃壇鎮的鎮政府部門工作。以他當時的條件,完全可以一直留在城里醫院或政府部門,而一次談話徹底改變了胡賢林的人生軌跡。那是1974年初,當時的雙峰衛生所所長找到胡賢林,懇請他到雙峰衛生所工作。在與所長的交談中,胡賢林得知盡管已解放了20多年,雙峰山區缺醫少藥的落后狀況卻還是沒有改變。兒時的記憶再次觸動了胡賢林,經過一番思考,他作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回老家雙峰做醫生。
1974年6月,時年26歲的胡賢林背上行囊到雙峰衛生院報道。而這一待,就是整整三十三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