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
后股改之后,中國股市失衡的典型癥狀是價格扭曲,甚至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全聚德的股價超過烤鴨,其比價遠遠超過人民幣與黃金的比價。
如果說股市是中國經濟的晴雨表,那么,股價就是中國企業的溫度計。從股價這個溫度計來看,中國企業經常進入冷熱不調狀態,原因就在于,管理層太想讓市場健康了。
價格失衡反映的是價格機制失重。目前,A股市場從新股發行、流通股控制,以及根據股市進行的資金調度,也就是說,從投資品種的供給量、流通規模與購買力上,進行了全方位的調整。試圖通過價格扭曲的辦法達到價格平衡,手段和目的南轅北轍。
僅以大型國有上市公司的流通比例,其失真程度就令人瞠目。據測算,流通A股只占A股總股本不到22%,而A股上市公司市值排前十位的股票中,只有招商銀行一家的流通量(與總股本比較)較高,達到32%。其他九家中,流通A股不到總股本5%的有六家,包括工行、建行、中行、中國人壽、中石化和交行這些名義上占據A股市場大半壁天下的龍頭股,流通比例均無法達到《證券法》規定的10%的下限要求。而世界上大部分國家上市公司股票的自由流通比例都在50%-60%甚至更高,不流通部分也是被企業自己持有。
流通比例過低造成嚴重風險。
一是資金杠桿效應大。以工商銀行流通比例3.66%、中國石化流通比例5.1%、中國銀行流通比例2.9%、中國人壽流通比例2.88%,如果總市值達到37000億元,只要1300億元就可以控制撬動,28倍的杠桿效應,成倍地放大了大資金的操控風險,對今后平穩推出金融期貨極為不利。
股指期貨推出在即,有關部門為防范資金杠桿風險,避免重蹈美國1929年大危機時絕大多數股民欠金融機構大筆債務的覆轍,并未推出必須的融資融券,但流通比例過低,卻讓大機構輕而易舉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以乾坤大挪移法達到與融資相同的獲得資金杠桿的目的。
二是市場股價嚴重失真,被推到高處不勝寒的境地。2007年我國進入市值時代,滬深兩市總市值超過30萬億元。加上香港,中國資本市場從原來全球新興市場第四位躍升為第一位。
失真現象于此產生。在計算總市值時,那些不流通的部分也按照市場價計值,事實上,即使把A股的流通比例提升至10%,就需要數千億元的資金護盤,才能保證股價不下跌,一旦流通比例超過30%以上,恐怕A股市場就有資金量不足而直線下挫的崩盤之虞。
流通比例過低抬高股價的結果,相當于人們用真實的錢買到了臆想中的商品,從市盈率、總市值、凈資產,一切數據都處于虛擬高原,令人心情愉悅,但那是無法兌現的,控股股東想要兌現之時,就可能引發股價急劇下挫。如果大企業的控股股東步調一致,同時兌現,相當于以往金融危機時的儲戶集體擠兌,必然引發市場雪崩。國有股減持就是前車之鑒。
這和日本泡沫經濟時的情況有些類似,不同之處在于,日本是金融與大型實體企業互相持股降低流通量,使股價無法達到市場自然出清的狀態,造成股價虛高;而我國政府持股量達到70%以上,其他則是處于鎖定期的高管、原始股股東等。
股市價格充分說明,中國的A股市場是個基本不反映全部供需關系的虛擬市場,或者說,仍然是大部分流通籌碼被鎖定的高原市場。這其中既有歷史的積淀,也有政府對越來越復雜的資本市場中控股權的考慮,也不排除便于有形之手調控市場的因素。
不過,如果相信市場的力量,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通過制度規范新上市公司的最低流通比例、逐步引入資金、化解以往上市公司的流通比例等措施,用增量吸引存量的方法,慢慢稀釋中國股市中這一最大的風險。怕就怕有關國資主管部門以經濟安全等種種理由為說辭,堅決以控股身份,成為調節股價的最大莊家——那樣,中國股市恐怕真的無藥可救了。
由股價及物價,表現不同,收益成本原理不同,但供需原理相似。目前我國物價處于上升通道,政府為控制物價可謂殫精竭慮,從股價來看,不從提高產品供給、提高購買力、增加商品流通性上下功夫,恐怕只能頭痛醫頭,難以針砭到物價的核心要素。物價與股價一時被抑制,換來的是調控期之后的報復性反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