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寧波網訊(記者羅漣浩朱軍備通訊員陳琴)去年我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051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786元,同比增幅達13.6%,為1997年以來之最;連續四年超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城鄉居民收入比從上年的2.2261下降到2.2191,低于全省2.491的平均水平。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寧波調查隊昨天聯合發布了這一連串令人振奮的數據。
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是新農村建設的根本任務。我市在對“三農”堅持實施政策性“輸血”的基礎上,著力構建農民財富長效積累機制,引導產業、人口、生產要素向城鎮集聚,推動農民向二三產業轉移。如今,我市農民同城鎮居民一樣,享有同樣免費的職業培訓、就業指導以及貸款擔保、貼息等機會。去年,我市“洗腳上田”的農民超過5萬人,農村勞動力的非農化率達到80%,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5876元,同比增長15.1%,對純收入增長的貢獻率高達64%。
大批農民轉移就業,為現代農業的布局區域化、經營規模化、生產標準化和產品品牌化創造了條件。目前,我市土地流轉面積達到111萬畝,規模經營面積近百萬畝,591家農業專業合作社和近1342家農業龍頭企業分別帶動農戶30萬戶和100多萬戶。去年,農民人均農業純收入為1345元,同比增長了8.9%。
隨著集體經濟的壯大和機制改革,越來越多的農戶享有集體資產收益分配的好處。目前全市村級集體總資產在250億元以上,年總收入超過20億元,有366個村(社區)推行了經濟合作社的股份制改革。這些村通過建造標準廠房、集貿市場、外來工公寓等進行出租的方式,使農民“分紅”有了穩定的財源。去年,全市農戶人均股息紅利收入103元,同比猛增了80.7%;全市農民人均租金收入達到355元。
另外,隨著農保、低保和農村合作醫療等保障制度的完善,農民的轉移性收入也開始為增收助力。目前,我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到95%;超過八成的被征地農民有了養老保險,全市農民人均養老金有310元,同比增長27.6%,這些都為農民增收添了新的籌碼。
短評
三個令人欣喜的數據
張弓
本報今天發表的關于我市農民收入的這則消息,向我們報道了三個重要數據:一是去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首次突破萬元,二是農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幅連續4年超過城市居民,三是我市城鄉居民的收入比降到2.2191,遠低于全國和全省水平。
這個成績的取得,是各級黨委、政府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市委“城鄉聯動”發展方針的直接成果,也是全市干部群眾,尤其是農村干部和全體農民努力奮斗的結果,可喜可賀。
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縮小城鄉之間存在的差別,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題中之義。農村不富,全國富不了;農民不小康,全國小康不了;城鄉差別不縮小,全國和諧不了。當然,縮小城鄉差別的內容很多,包括觀念的差距、教育的差距、基本建設的差距、消費方式的差距、財產分布的差距、社會保障的差距等等。而收入的差距無疑是當前農村居民最迫切要求解決的。口袋里沒有錢,很多事情想辦也辦不了。有了足夠的收入,其他方面差距的縮小就有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必須始終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市這次農民收入的歷史性突破來之不易。但同時還要看到,按照十七大的要求和農民群眾的愿望,我們還有不足,要做的事情還很多。所以,我們應該以此為契機,認真總結,再接再厲,繼續前進,為縮小城鄉差別、提前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做出更好的成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