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問題,直接關系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系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最近幾年是我國勞動者工資收入增長最快的時期,全國職工工資總額保持了年均兩位數的增長速度,但居民收入差距較大的問題仍然存在。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必須從多方面入手,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縮小居民收入差距,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抓住擴大就業這個關鍵。擴大就業,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縮小居民收入差距的關鍵所在。目前我國就業方面的主要矛盾,是勞動者充分就業的需求與勞動力總量過大、素質不相適應之間的矛盾,主要表現在勞動力供求總量矛盾和結構性矛盾同時并存,城鎮就業壓力加大和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領域轉移速度加快現象疊加,新成長的勞動力就業和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問題交織。應堅持發展經濟與促進就業良性互動,多渠道、多形式地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一是加快發展就業容量大的服務業和中小企業,繼續推動制造業發展,保持第二產業吸納就業的能力,穩步提升第三產業吸納就業的比重。二是調整農村經濟結構,挖掘農業就業潛力,拓展農業的多種功能,繼續發展鄉鎮企業。三是建立城鄉、區域統一的人才和勞動力市場,并細化對勞動密集型產業、非公有制經濟、中小企業吸納就業的鼓勵政策,細化促進就業的產業政策、財政政策、稅收政策、信貸政策等。四是認真貫徹落實就業促進法,加快推進就業工作的法制化進程。五是著力解決勞動者技能水平偏低與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要求不相適應這一突出問題,進一步完善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形成技能勞動者的評價、使用和激勵機制,加強職業教育和培訓的技術支持和服務體系建設。
夯實教育公平這個基礎。優先發展教育、保障教育公平,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縮小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基礎。現階段我國在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兩個:一是職業教育不夠發達,難以滿足市場需要;二是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各類教育之間發展差距大。應把促進教育公平作為教育發展的基本政策取向,努力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建立和完善對困難群眾的資助體系。在投入導向上,教育資源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資源應向貧困地區和貧困人群傾斜,并進一步完善貧困學生的國家資助體系。在制度建設上,應以制度創新促進教育公平,完善高考招生錄取制度,大力推進高校管理制度、收費制度、教育信貸制度等的創新。在教育目標上,應面向社會,培養國內急需的專業人才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級人才。同時,還應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教育立法,為實現教育公平提供法律保障。
抓好規范初次分配這個環節。規范初次分配,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縮小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條件。在初次分配中,應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為此,要完善企業工資收入分配機制。當前,在企業工資收入分配方面,行業工資收入差距擴大是一個突出問題,一些壟斷行業工資收入水平遠遠高于競爭性行業,引起社會不滿。應加快推進壟斷行業改革,加強對壟斷行業收入分配的監管。規范初次分配,還應完善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分配政策,完善和規范國家公務員工資制度,推進事業單位分配制度改革。
強化再分配這個保證。加強再分配,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縮小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保證。應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再分配體制,以縮小初次分配差距,保障困難群眾生活;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以共同富裕為目標,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健全個人收入監測辦法,強化個人所得稅征管;加大投入,發展教育、醫療保健等社會公共事業,支援貧困地區發展;把提高困難群眾的收入作為重要著眼點,通過擴大就業、建立農民增收減負長效機制、健全最低工資制度、完善工資正常增長機制、逐步提高社會保障標準等舉措,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筑牢社會保障這道防線。社會保障,是維持人民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線。目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框架已基本確立,但仍存在覆蓋面比較窄、制度不夠健全、管理比較薄弱、資金支付壓力大等一系列問題。同時,我國還面對著人口老齡化等嚴峻挑戰。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必須把社會保障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從基本國情出發,堅持基本制度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努力解決突出問題,加快完善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執筆:蘇曉紅馬從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