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費調整:用戶不是最大獲益者
我們可以發現一個看似荒誕的結論:漫游費保留與否,中國移動都是最大的受益者
2月13日,信息產業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的一份公告為喧囂達一個多月之久的漫游費降價之爭最終定調。公告中稱,3月1日起實行手機漫游費上限標準新方案,即主叫上限標準降為每分鐘0.6元,被叫上限標準降為每分鐘0.4元。占用國內長途電路不再另行加收國內長途通話費。
和此前聽證會上討論的兩套方案相比,新方案的降價幅度有過之而無不及。
然而在某網的一項調查中,依然有88%的網友對最終的降價方案感到失望。在媒體上,對它的抨擊之詞也遠遠多過于贊揚之聲。
在CPI持續高企、通脹陰影籠罩的當下,此次漫游費降價本應是在國家意志和公眾民意雙重推動下的一次盛事,事態何以至此,實在引人深思。
在此次聽證會的前前后后,被人們質疑最多的,莫過于信息不透明。
所謂聽證會,其應有之意就是集思廣益,盡可能廣泛地匯集各方意見。要做到這一點,起碼的要求是聽證方案及相關信息都要公開,這是公眾意見產生的基礎。如果大家不了解方案,或不了解相關信息,又何從發表看法?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在此次聽證會之前,公眾對于聽證方案乃至參加的代表都一無所知。漫游費的降價與其說是民意的體現,不如說是一份少數人品嘗的嗟來之食。
以中國聯通為例,其漫游用戶占用戶總數的20%,漫游收入中的80%僅來自2.5%的用戶。也就是說,只有極少數的高端用戶才能享受漫游費下降的好處,而絕大多數關注此事的民眾不過是看客而已。漫游費降價并沒有為他們帶來實質性的利益。
從聽證會上民意代表的發言中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在這次“命題作文”式的聽證會上,專家和民意代表的討論焦點最后居然落到了“是否應該取消長途話費”這一題外話上,可見消費者更多是對整體過高的話費感到痛苦,單單降低漫游費顯然不能消除這種痛苦。
事實上在業內,有一個觀點得到了普遍的認同:漫游費降低只是在為高收入者牟利,改革的重點不應在此。
從絕對數字上來看,在此次降低漫游費中損失最為慘重的莫過于手機運營商的龍頭——中國移動,這也迎合了許多人“劫富濟貧”的心理。
使中國移動成為輿論眾矢之的是一家獨大的現狀。2007年,國內四大電信運營商去年上半年凈賺約619億元,其中六成利潤由中國移動貢獻,中國移動的市值也早已是其他三大運營商市值之和的數倍。
然而和多數人的直覺相悖的是,對這次降低漫游費叫苦不迭的恰恰是固網運營商和中國聯通,中國移動的損失不過是九牛一毛,從長遠來看甚至有利無弊。
據運營商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07年前11個月,兩大固網運營商中國電信和中國網通累計流失用戶447萬戶,抵消新增用戶后,累計凈流失185萬戶,40年來首度出現負增長,移動通信時代的到來已是大勢所趨?梢灶A測的是,通過此次漫游費降價,中國移動還將從固話手里搶奪用戶,進一步強化其強勢地位。
從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看似荒誕的結論:保留漫游費,中國移動是最大的受益者,取消漫游費,中國移動還是最大的受益者。
事實上,當前中國電信業最大的問題是2002年電信重組留下的后遺癥。根據當時的情況,管理層拆分了居于壟斷地位的中國電信,并禁止固網運營商進入移動通信領域。但當時沒有人料到,移動通信的迅猛發展會令此前的龍頭中國電信在中國移動面前變得如此不堪一擊。中國電信市場與重組初衷相悖,再次進入了一家超強、其余皆弱的老格局。
這樣看來,當前中國電信業最需要的是再一次合理的重組,將市場引入到充分競爭的良性循環軌道上。除此之外,任何暫時性的資費降低都將更加鞏固中國移動的強勢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