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中旬以來,國際市場大米供應趨緊,價格迅速上揚。據統計,世界主要糧食價格自2005年來已上漲80%。今年3月,大米價格更是達到19年來最高,小麥價格創28年來最高。僅今年頭兩個月世界糧食價格就上漲了9%。如今,高價糧已經跟高油價一樣,成為全球面臨的一大挑戰。
令我省百姓可以放心的是,盡管國際大米價格漲幅較大,4月初,我省糧食市場供應仍保持充足,價格基本穩定,所有糧食品種的零售價漲幅每公斤僅在0.03元以內。
糧價面臨大考
據悉,糧食供不應求是造成此輪國際糧價走高的直接原因。近幾年,包括澳大利亞在內全球主要產糧國遭受自然災害,嚴重欠收。同時,大米生產國采取的出口限制措施正在不斷抬高米價。此外,一些國家近年來大力發展生物替代燃料項目,以玉米、甘蔗等農產品為原料生產清潔能源,加劇了糧食的供需平衡。
此次國際米價上漲,受到影響的主要是那些依賴大米進口的國家和地區,如日本、菲律賓等,而我國內地的大米供給并不依賴國際市場,我國水稻、玉米、小麥這些主食的自給率達到95%以上。我國總理溫家寶4月5日至6日到河北考察農業和春耕生產時就強調,我國現有1.5億噸到2億噸的儲備糧,比世界平均儲備水平多一倍,大米庫存量達到4000萬噸到5000萬噸,能夠做到自給自足。
相對全國糧食的自給率而言,我省是一個缺糧的省份。“2007年省內糧食自給率不足50%,成為全國第三缺糧省。隨著近幾年糧油自給率的逐年下降,我省對國內、國際糧油市場的依存度不斷提高,因而國際國內市場多方面因素對省內糧食供求和市場的影響也勢必越來越大,不確定因素也增多。”福建省糧食局局長劉昌霖在近期召開的全省糧食工作會議上實話實說地掏了“家底”。
在此番國際糧價暴漲而我省又是缺糧省份的背景之下,我省糧食價格的穩定與否無疑將面臨一場嚴峻的大考。
我省未雨綢繆
事實上,在此次國際糧價上漲之前,劉昌霖便敲響了警鐘,“今年我省糧食宏觀調控工作面臨著更為復雜的形勢,保持省內糧食市場和價格基本穩定的難度加大。”
為此,早在今年1月10日,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張昌平就專門召開省政府專題會議,研究決定增加我省地方糧食儲備糧規模和省級儲備訂單糧食收購數量。
隨后,劉昌霖也在全省糧食工作會議上指出,今年的工作重心就是要“努力提高糧食宏觀調控水平,實現省內糧油供需基本平衡”。
為實現這個目標,劉昌霖透露,“今年我省地方儲備糧將在原有全省150萬噸的基礎上,增加32萬噸,總規模達到182萬噸,新增儲備按省級12萬噸、各設區市20萬噸安排,分2—3年到位,有條件的地方可提前到位;省級儲備訂單糧食收購計劃數量由現有的20萬噸增加到30萬噸,訂單糧食直接補貼和良種補貼標準不變,增加支出1000萬元由省級財政安排。”
我省未雨綢繆及早備糧這一舉措似乎專門是為應對此輪國際糧價飛漲的刻意“安排”。
來自省經貿委的最新監測報告顯示,和國際糧價飛漲相比,目前省內糧食價格處于低位:4月初,我省所有糧食品種的零售價漲幅每公斤均在0.03元以內。從糧食價格看,小包裝大米平均零售價格為3.66元/公斤,比上個統計周上漲0.83%,每公斤漲0.03元;小包裝面粉為3.93元/公斤,上漲0.51%,每公斤漲0.02元。
數字給了省糧食局調控處林處長充分的底氣,她在接受本報記者電話采訪時稱,“盡管國際大米價格漲幅較大,但我省糧食庫存充足,市場供應基本平穩。”
為穩定糧價,我省除了增加糧食儲備外,劉昌霖還要求我省各地糧食主管部門,加強倉儲科學管理,做好省內糧食收購工作,切實保護種糧農民利益和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我省今年省級儲備訂單糧食收購計劃將增加到30萬噸。”同時,還要搞好信息服務,引導農民合理價格預期,指導企業把握好收購節奏,防止盲目跟風抬價收購,努力保持糧價基本穩定。此外,劉昌霖還強調,我省要進一步鞏固與山東、江西、吉林、安徽、河南、黑龍江等主產省的糧食產銷協作渠道,鼓勵省內企業走出去到產糧省建立糧食生產、收購基地,直接參與產糧省的糧食收購。(記者胡光華實習生鄧敏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