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08年以后,王軍(化名)不斷感受到來自銀行的壓力,身為一家中型地產企業的資本運營總監,他的主要任務是為企業找錢。
“現在從銀行貸款真的很難。去年四季度時就面臨著無款可貸的局面,到了今年一季度,銀行貸款指標又迅速被用光,即使跟銀行關系好,也要排隊。”他說。
與此同時,各種版本的傳言在開發商中流傳。
“工行今年新增貸款只有300億,但是未必貸給房地產企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房地產商在接受采訪時說。
王軍也聽說,建行、工行新增房地產貸款均不超過50億,“這樣的話30多個省每個省平均只有1億多,北京只有二三億的額度。”
銀行資金逃離地產業?
“一些區域,房地產商貸款貸不到了,不斷提高準備金率已經使一些中小型銀行沒錢,但這些地區沒有大銀行只有小型銀行。”華遠集團董事長任志強在一個非正式的討論會上說,個別城市的項目也出現交不了土地出讓金,付不了施工費的情況。
一些企業能夠貸到款,亦并非想象中順利。
一家總部在深圳,規模偏中型的地產上市公司董秘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從今年開始即使‘四證’齊全,也未必能夠貸到款。即使能夠貸到款,周期很長,放貸速度很慢,考慮到時間成本,我們手里盡量多留現金。
貸款難,是今年所有的房地產企業都在面臨的一個現實考驗。而對于銀行貸款資金在開發中比重占到55%以上的房地產企業來說似乎緊隨著危機。
2007年9月,央行、銀監會發布《關于加強商業性房地產信貸管理的通知》,再度收緊房地產企業貸款閥門,要求商業銀行不得對囤地、囤房企業發放貸款;而且商業銀行對房地產開發企業發放的貸款只能通過房地產開發貸款科目發放,嚴禁以房地產開發流動資金貸款或其他貸款科目發放。
一國有銀行內部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迄今為止,監管層內部尚未有統一的黑名單,風險都由各家銀行把握。
但“銀行絕對會在下雨的時候收傘的,”一位股份制銀行的高管說,“壓縮房地產貸款將是長期的趨勢,商業銀行不能將風險過多地集中在一個行業當中,加上宏觀調控背景和產業指導政策,我們可能更傾向于和政策保持一致,可能將更多的支持環保節能型、或者是高科技、中小企業。”
此外,他認為今年以來開發商資金鏈緊繃也導致銀行內部判斷開發貸款風險加劇。
數據統計,較有代表性的四家龍頭性的地產公司每股經營性現金流均為負值。萬科的每股經營性現金流為-1.52元,招商地產為-4.74元,金地集團為-7.52元,保利為-7.65元,這些數據也是各公司5年來的最低值。
“房地產市場大跌的可能性并不大,但開發不良貸款率上升一定是趨勢,有些貸款不會形成死賬,畢竟銀行手中還有土地等抵押物,但我們擔心的是到時候沒人接盤。”前述股份制銀行高管對本報記者說。
由于此前,多數銀行的開發貸款和個人住房按揭貸款都是捆綁銷售,由于開發貸款的急挫,這位高管對今年個人房貸的增長率表示了擔憂。
一個典型現象是,2月份新增住房抵押貸款突然大幅下降,增加額不足100億元人民幣,今年1月還有750億元。而一些銀行公布的季報數據也得到了印證,深發展一季報顯示,今年一季度零售貸款為650億元,較2007年末僅增長了2%。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