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康(4月10日,記于梁弄鎮明湖村)
今天是到梁弄鎮明湖村蹲點調研的第一天。
這次下去,我圍繞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調研了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運行、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建設以及基層衛生人才隊伍等方面的情況,傾聽民聲民意,為方便農民看病,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提出一些對策措施。
一到明湖村,我先直奔村衛生室。村衛生室就在村辦公樓的旁邊。這個衛生室是前年由村里投資10多萬元建造的,共120多平方米,分成了藥房、輸液室、門診室等幾個區間,室內物品擺放得井井有條,非常整潔。村衛生室醫生夏秋菊告訴我,以前明湖村沒有衛生室,農民看病得跑到5公里外的鎮衛生院去,2000年村里把她從外面引進來,現在村里不但提供了用房,還每年實行資金補貼。
夏秋菊說,市里實行小病受惠機制后,群眾患稍重一點的病就到鎮衛生院去看,鎮衛生院可以當場補償30%;而在村衛生室看病得不到補償,再加上村里的人口少,因此村衛生室的門診量不大,來看病的農民基本上患的是幾元、十幾元就可以解決的小病小痛。
農民看病難或者看病不方便是當前農村中的一個突出問題。農民看病難,難在哪里?我通過實地察看村衛生室,并聽了村黨支部書記徐文龍的情況介紹后,覺得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一是明湖村群眾先要步行3公里才能乘車去鎮里看病,出行難帶來了看病難;二是雖然我們全面實施了小病受惠機制,今年開始又把標準提高到20%,山區鄉鎮提高到30%,但是目前門診費用報銷制度還沒有延伸到村衛生室,報銷不方便,帶來了看病貴的問題;三是村衛生室的醫療設施和條件不完善、鄉村醫生的醫療技術水平相對較低,帶來看病條件差;四是群眾即使得的是可以在村衛生室或鎮衛生院看好的病,也往往直接到市里的大醫院里看,結果造成村衛生室和鄉鎮衛生院的醫療資源閑置。
通過這一天的初步調研,我認為,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是個系統工程。首先,黨委、政府一定要把保障農民健康的認識提到更高的高度,把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作為一項造福千家萬戶的民生工程來抓。其次,要在制度創新上求突破,把門診費用當場補償機制延伸到村衛生室層面,讓農民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醫療服務,并通過多種手段引導群眾的就診流向,努力把農民的基本醫療問題解決在基層。第三,要因地制宜,不斷改善基層醫療機構的軟硬件設施,把更多的高水平醫務人員充實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為群眾提供更好的醫療條件。(作者系余姚市委書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