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每日經濟》5月12日文章,原題:應將圣火暴力事件作為理解中國的契機
2006年德國世界杯期間,有韓國隊比賽時,由于韓國留學生大量涌入,北京的學院街———五道口就像是韓國的領土一樣。韓國留學生身穿紅魔T恤,把五道口大街都染紅了。
當時筆者正巧在北京,也和朋友們一起聚集到韓國人聚居區———望京,在大屏幕下邊喝酒邊為韓國隊助威。至今,我還對這一幕記憶猶新。當時,一名中國朋友向我抱怨說:“都分不清中國人還是韓國人了,讓人害怕。”中國朋友的意思是害怕上街會遇到什么不好的事情。雖然我說“怎么會有那種事呢”?讓他放心,但同時也有些擔心:害怕血氣方剛的年輕留學生與中國人發生口角進而拳腳相加。
這次在首爾發生了完全相反的事情。部分中國學生在圣火傳遞活動中使用暴力。這使得韓國國內貶低責難中國人的聲音高漲起來。
迄今為止,仍有很多韓國人氣憤地認為,本次事件不是偶然的,是中國由于藐視韓國而有計劃實施的。甚至有人反問道:“韓國什么時候成了中國的土地了?”網上一片指責聲:“韓國5000年歷史都是被中國壓迫的歷史”,要求民族覺醒。
這些主張并非完全沒有道理,但如果按照這些邏輯,就是先把結論得出來,然后根據結論去捏造證據。回過頭來看,對本次事件是中國有組織使用暴力的指責有些過分。一名中國朋友說:“毆打韓國警察或國民的學生換在中國也讓人頭痛。”
中國將具有民族主義傾向的年輕人稱為“憤青”,是一個與韓國的“386世代”類似的稱呼。這些人忍受不了外界批評而持有攻擊性態度,他們甚至為自己被稱為“憤青”而自豪。
事實上,中國部分年輕人的“憤青”傾向在韓國網民身上表現得也很明顯,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韓國網民置不確定的根據、錯誤的信息于不顧,僅因為意見不同就對對方進行過度攻擊,這樣的事例比比皆是。從這一點看,我們應將圣火傳遞過程中的暴力事件作為提高對對方國家理解的契機。韓國和中國都要對隨社會變化而出現的這些“憤怒的年輕一代”給予深層次關注。▲(作者張鐘懷,張尹珠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