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光烈:謝謝!下面有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黨組書記張玉臺做主題報告。大家歡迎!
張玉臺:尊敬的巴音書記、尊敬的毛市長,各位來賓,大家好!
今天我們在歷史悠久的寧波舉行開放論壇,總結三十年成功經驗,展望對外開放新形勢,探討如何進一步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首先我代表論壇的主辦方之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向大家表示熱烈的歡迎,對本次論壇的舉辦致以衷心的祝賀!
下面我講三個方面:
一、我國改革開放的基本進程。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逐步形成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部署,第一步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00年是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本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在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進行了偉大的探索。前兩步已經實現,正在向第三步邁進。
對外開放是這一偉大探索中重要組成部分。我國人均資源占有量少,創新能力不高,要順利推進現代化必須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積極參與國際產業分工和經濟技術合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一直堅持對外開放這一基本國策,以開放促進發展,逐步走向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格局。經過三十年積極探討與奮力推進,中國從一個相對封閉的經濟體變成世界上最開放的發展中經濟體之一,成為國際產業轉移的主要承接地,也成為舉行全球競爭優勢的低成本制造大國。
回顧歷史,我國對外開放經歷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1979年到1991年,這是中國對外開放的起步階段,在這一時期,中國建立了經濟特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實現沿江開放戰略,建立浦東新區等,推出重大的一系列決策,逐步建立了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格局,我國在利用外資,擴大出口方面開展的積極的探索,取得初步的成效。這一時期,我們引進的外資較少,外商直接投資更少,我們引進的外資主要是對外借款,是外商直接投資額的兩倍,在此階段,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處于起步階段,主要是以輕紡工業為代表,服裝、玩具、鞋帽以及家用電器,加工貿易是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一個重要方式。
第二階段是從1992年到2001年,是中國對外開放的深化階段。1992年我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了對外開放的基礎,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將我國對外開放推向了新的高度。在此階段,我國進一步完善特區經濟區,建立了保稅區,出口加工區,邊境技術合作區等,對外開放向內陸地區推進。在中西部地區建立起國家級經濟開發區,成為對外開放的領頭羊。在這一時期,我國抓住了國際產業結構調整和轉移的難得機遇,進入了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快速發展階段,國外企業特別是跨國公司開始在我國進行大規模系統化的投資,1992年到1995年,我國每年吸引的外資規模成倍增長, 1996年到2001年我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一直維持在四到五百億水平,重點轉移到直接投資,直接投資額的金額達到對外借款的三到四倍,在此階段,我國承接的產業以資本和勞動密集型相結合的產業為主,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方式也日趨多元化。
1994年1月1日,人民幣官方匯率與市場匯率并軌,建立起統一的銀行間外匯市場,1996年我們實現了人民幣經常項下的自由兌換,還逐步放寬了現匯帳戶的限制,在積極推進對外開放的同時,我國注重防范對外開放所產生的各種風險。維護國家的經濟安全,在亞洲金融危機中,我國經受住了外部沖擊的嚴峻考慮,樹立起良好的國際形象,到2001年底加入WTO以后,我國步入了制度性開放的新階段,經過15年談判,我們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一員。按照WTO的規則和我國在談判中所做的承諾,我國政府大力推進體制改革,修訂了上千部法律法規,清理了數十萬份政府文件。我國積極推進貿易自由化和投資自由化,大幅度降低出口關稅,取消非關稅壁壘,大幅度開放服務市場,實行外貿經濟權備案,從中國國情出發,按照國際規則構筑起世界市場基本框架。總之,充分參與國際競爭,為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奠定的基礎。
加入WTO前后,我國政府精心準備應對可能發生的挑戰,抓住擴大開放的機遇。正因為如此,我國有效應對了入世負面沖擊,出口產品競爭力進一步增強,我國市場更加開放,以及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帶來的巨大市場空間,進一步增強了對國際產業的吸引力。我國成為外商直接投資的首選地之一,跨國公司更加重視中國的戰略地位,從2002年開始,我國進入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新的高速增長階段,利用外資,特別是外商直接投資,2002年突破了五百億美元,2004年突破了六百億美元,成為世界上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之一。發達國家將已經發展成熟的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如家用電器、汽車等,向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大規模轉移,國際服務業向中國的轉移也明顯加速,房地產、租賃、交通運輸、批發零售等服務也吸引了較多的外資。有些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了研發中心、采購中心和地區總部。
回顧我國對外開放進程,我國的對外開放沿著開放型經濟的方向,在發展中推進,在推進中突破,同時應對了各種風險,取得了巨大成績。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對外開放有利增強了我國經濟國際競爭力,大大提高了我國在國際貿易體系中的地位,我國在全球貿易體系中地位從開放之初第32位上升為第3位,2007年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2.17萬億美元,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66.3%,成為全球貿易增長的發動機。1978年,中國貿易伙伴只有40多個,2006年已經發展到220多個,其中有7個貿易伙伴以中國雙邊貿易額超過了一千億美元。我國貿易結構持續優化,機電、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快速增長,從1978年到2006年中國出口商品中比重從54%下降到5.5%。現在工業制造品比重從46%上升到94.5%,中國774種產品出口居世界第一。從一個初級產品出口國變成制成品出口大國,2007年機電產品占出口額的比重達到57.6%,高新技術產品占出口額的比重達到28.6%。其次,對外開放引進了穩定資金,先進的技術,有利地推進了我國經濟發展的歷程。
第二,對外開放以來,我們緊緊抓住全球產業跨越轉移的機遇,引進了大量的現代化工廠,以現代技術改造了傳統產業,推動我國進入工業化階段。93年以來,中國已經連續15年成為利用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累計利用外資超過了7800億美元。通過對外開放,不僅使我們具有比較優勢勞動力更好的參與國際競爭,同時也給我們企業提供了學習先進技術和現代生產管理經驗的途徑,有利于我國發揮后發優勢,迅速提高生產技術、銷售、管理等水平。
第三,對外開放充分利用了國際和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顯著促進了我國經濟發展的現代化進程,我們引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對外開放不僅大大促進了我國工業化進程,而且直接創造了一億多個新的就業崗位,加快了城市化發展步伐,為大量農民工外出就業創造了條件。對外開放大大促進了對方交流,開闊了視野,增進了我國和發達國家的交流,使我國便利地分享世界文明的成果,大大推進了中國現代化進程。
第四,對外開放有力的促進了經濟體制改革,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做出了重要貢獻。對外開放本質上是經濟體制的改革,多層次經濟體制格局形成了程度,也是中國國內不斷認同市場經濟,深化市場化改革過程,對外開放引入了以市場經濟體系為基礎的國際規則和國際慣例,有利地促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與開放互為促進,互相為動力,開放為每一次重大進展,為國內生產改革提供了強有力的動力。
第五,對外開放使我國成功了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綜合國力大幅度提高。過去,我們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與我們在世界政治格局中地位極不相稱,目前這種狀況已經有了明確改善,我們已經成為了第四大經濟體、第三大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綜合國力大幅度增強,國際地位日益提高。1978年到200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占全球比重由1%上升到5%,進出口總額占全球比例由不足1%上升到2007年的8%。外匯儲備由不到兩億美元增長到2007年底1.53萬億美元,今年年底很有可能超過兩萬億,同期我國對世界經過增長的貢獻超過10%。我國已經成為在全球具有重要影響的貿易大國,在國際規則制訂中話語權日益增強。
在看到對外開放巨大成就的同時,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與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目標相比,對外開放還存在的一些不足之處,主要表現為:一是對外開放地區不平衡。廣大內地地區的對外開放還有待發展,出口附加值有待提高;二是我國在全球產業鏈的分工地位比較低;三是面臨對外部環境日益嚴峻;四是我國缺乏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擁有較強創新能力和國際知名品牌的跨國公司;五是亟待完善和開放經濟相適應的風險防范機制。
二、關于我國對外開放成功經驗。在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化的背景下,我國在日益激烈國際競爭脫穎而出成為全球化進程中贏家,總結三十年,成功經驗對未來的開放事業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國對外開放成功經驗有很多,個人認為有三個方面非常的重要:
第一,審時度勢,準確把握國際潮流。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曾經說,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者昌逆者亡。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我們就實行了對外開放國策,制定了一系列政策,牢牢把握了對外開放機遇,使我們成為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迅速崛起為全球新的貿易大國。
第二,循序漸進,不斷探索對外開放的有效方式。我國在對外開放取得成功的時候,積極總結經驗,迅速向更大范圍更多領域推進,逐步建立了經濟技術開發區、保稅區、邊境經濟合作區,出口加工區等特種功能區,對外開放從東南亞點向沿江、沿邊的線逐步在多領域、寬層次的發展。進入WTO以后,我們主動推動對外開放過程,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的結合起來。按照國內發展的新要求,國際發展的新形勢,不斷擴大對外開放。需要指出的是,我國發揮政治體制的獨特優勢,充分調動政府的積極性,大力探索對外開放新形勢,持之以恒改善投資環境,充分發揮我國的比較優勢,不斷把開放事業推向新的階段。
第三,堅定不移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不動搖。對外開放并非是一條坦途,在遇到困難需要突破的時候,就有不同的意見。這些討論和爭論,對更好的認識對外開放問題,是有益,但是對外開放開放戰略與政策,受之影響搖擺不定就會產生負面作用。回顧這三十年歷史,無論是面臨外部的沖擊還是遇到內部的困難,我國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從來沒有動搖。正如黨的十七大報告總結,對外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道路是完全正確,成效不容否定,停滯和倒退沒有出路。小平同志說,不開放,死路一條。這充分說明了,對外開放對對加快發展,提高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性。但是,在經濟全球化推進過程中,機遇和挑戰并存。如何抓住機遇的同時,避免開放帶來的風險,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在過去幾十年中,各類金融危機、貨幣危機以及開放伴隨的政治危機此起彼伏,一些國家因此受到的重大損失。我國之所以能夠有效的控制風險,就在我們始終高度重視趨利避害,改革開放的步驟節奏與我國的國情和風險管理能力相適應,不斷強化抗風險的能力,化解開放帶來的風險。 [10:20:50]
三、關于進一步提高我國對外開放的水平。
展望將來,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化,區域經濟一體化方興未艾。研發、國際化、服務外包也跨國轉移,為發展中國家帶來了新的機遇,我國對外開放日益壯大,面臨的國際競爭將更加激烈,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上占有優勢地位的壓力將長期存在,可以遇見和不可以遇見的風險增多,同時,國內經濟發展遇到資源、環境和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的約束,如何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統籌好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對未來我國發展戰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對復雜的新形勢,必須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樹立全球眼光,加強戰略思維。善于從國際變化中把握發展機遇,應對風險挑戰。
一是要堅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贏的發展戰略。中國發展成為一個新的經濟大國,需要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要實現和平發展,中國必須與國際社會實現互利共贏,這是一個對外開放的關鍵型轉變。不能光講自己家的好處,要用互利共贏的辦法,來處理現在對外的一些問題。在實現本國發展的同時,要兼顧各方,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政黨關系。隨著我國的經濟實力增強,逐步承擔與我國能力相符的責任,在全球貿易規則制訂中發揮建設性的作用,與周邊國家、貿易伙伴和資源能力國家為重點,本著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的原則,擴大市場準入,依法保護合作方的合法權益。
二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統籌管理發展和對外開放兩個大局,要統籌安排對內對外的經濟工作,牢牢把握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新機遇,充分利用外部資源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的結合起來,擴大開放,優化開放結構,提高開放質量,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的競爭和新優勢。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堅持以質取勝,增強應對國際市場波動的能力,創新利用外資方式,優化利用外資結構,進一步優化加工貿易產業結構,逐步增強開拓市場,技術創新培育自主品牌的能力,推對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提高我們在全球工業分工中的地位。
三是擴大與深化對外開放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優化對外開放地區結構,深化沿海開放,加快內地開放,提高沿邊開放,實現對內對外開放互相促進的向格局。沿海地區要充分利用資源,主動承接服務業轉移,軟件等服務外包,優化產業結構,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發展國際品牌。內陸地區要積極承接國外高附加值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轉移,引導跨國公司在中國地區建立第二甚至第三研發基地和生產基地,增強與沿海地區的良性互動,有選擇承接一些沿海地區為生產成本的提高、資源環境承接能力有限而轉移過來的項目,加速當地的經濟發展。
四是鼓勵引導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在新形勢下,我國原有以市場換技術,引進模仿再引進,這種投資推動性轉移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在承接國際轉移的過程中,要努力擺脫技術上受制于人的困境,除了增加內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以后,還要鼓勵跨國公司承接的鏈條,特別是要營造良好的環境,讓跨國公司將其全球和區域的研發中心轉移過來,為此可以利用標準、財政、稅收、知識產權等一系列手段進行鼓勵和引導。
五是培育我國跨國公司掌握全球競爭的制高點。跨國公司是全球資源配置的主導者,一國是否擁有一大批跨國公司不僅是一國經濟實力體現,而且決定該國在全球競爭力中的地位。我們要積極穩妥推進對外投資,引導企業建立和掌握國際營銷渠道,培育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公司。要完善對外投資政策,加強對方投資的服務與支持力度,建立促進跨國公司發展的長效機制。
六是完善風險防范機制,維護國家經濟安全。隨著我們的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和深化,深入研究開放經濟的風險防范問題,把握開放型經濟的風險來源,按照我國開放的進程,逐步建立風險防范機制,提高開放型經濟的宏觀管理水平,完善由管理的波動匯率機制,實現內外均衡的匯率水平;加強金融體系建設,增強金融業國際競爭能力,防范外部的金融沖擊,維護金融穩定;積極參與和利用國際資源,開展能源合作機制,穩定國際市場供應,確保我國在擴大開放中的經濟安全與資源安全。
尊敬的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和平發展是中國的選擇,互利共贏是中國的承諾,中國將始終不渝地推進對外開放事業,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我們相信,到本世紀中葉,提高對外開放的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第三步戰略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最后預祝中國開放論壇取得圓滿成功!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