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質疑,華商所稱自己的倉庫在河南,“所有河南省級以上的糧食儲備庫都是的”——這顯然是在撒謊。
由于不少交易人多是通過買空賣空來獲利,多未要求用實物交割,再加上一交割網上交易系統上就會出現賣方消失的情況,所以多年來,華商所的“空手道”竟沒有被交易者識破。
其實,早在2005年,南京國際現貨倉單交易所(隸屬于聯商所)的交易員馬寧就發現了問題。
當時交易清淡,郭遠峰把手續費從每筆10元提高到了15元。馬寧等人猛然意識到聯商所的資金可能出問題了,“繼續把錢放在交易所的賬戶上,說不定哪天郭遠峰就卷錢跑了”——一語成讖。
據傳,壓垮郭遠峰資金鏈的最后一根稻草有三種說法:投資鋼鐵失敗,炒股失敗,在聯商所做莊失敗。到底是何種原因導致郭卷款外逃,警方仍在調查。
巨騙前傳
郭遠峰是平頂山汝州人。1997-1998年間,郭遠峰的身份是華遠期貨總經理。華遠期貨曾經是鄭州期貨圈一顆耀眼的明星。因為不規范運作,1998年華遠期貨被證監會勒令停業6個月,隨后銷聲匿跡。當時正值證監會整頓期貨業,無數個公司同時銷聲匿跡。
1997-1998年間,郭遠峰先后注冊了11家以華遠開頭的公司,除了華遠投資總公司資本金8000萬以外,其它都是3000萬元,但不包括華遠期貨。其中的3家后來成了1997年成立的中國商品現貨交易市場(下簡稱中商市)的主辦方——即郭遠峰是所謂“中商市”的創辦人。
其后4年間,“中商市”分支機構已經遍布了上海、成都、重慶、福州、杭州、濟南、蘭州、沈陽、深圳、武漢、太原、洛陽等地。2001年,中商市因開展業務不規范而被取締。有例為證的是:2001年3月,《中國經濟時報》的兩名記者正在蘭州調查時發現,中商市蘭州分支機構卷入“黑證券”事件,該機構竟偽造股票交易行情,并用自設的電腦交易系統欺騙股民,騙取存款,一時輿論嘩然。
然而,幾乎在中商市被取締的同時,郭遠峰在河南洛陽以6000萬元資本金注冊了聯合商品現貨交易所有限公司,并在北京注冊了華夏商品現貨交易所有限公司。他向不明真相的投資人宣稱:聯商所、華商所與原來中字頭的“中商市”一脈相承,并向員工自詡:“華商所”要做中國最大的商品交易平臺,集合全國的期貨和現貨品種——這最終成為了一場騙局。
監管缺位
在郭遠峰出逃之后,記者聽到最多的疑問就是:“現貨倉單市場究竟是否合法?如果不合法,為什么能存在11年?”
記者目前能找到的唯一出現在政府文件中對現貨倉單市場的定義是:“現貨倉單交易是以商品現貨倉單為交易標的,通過計算機網絡組織的同貨異地同步交易,市場統一結算的交易方式,是我國現貨商品交易的新事物。”這一定義來自1998年2月13日的內貿部《關于加強現貨倉單交易市場管理的通知》。不過內貿部隨后的一份文件當中,也謹慎地表達了要加強管理、盡快制定法律法規的意見。
遺憾的是,之后不久內貿部就降為內貿局,2001年再撤局并入商務部。管理與法規一事無專人跟進,形成真空。
知情人分析說,華商所最大的問題是根本沒有儲備的現貨商品用于交割,投資人根本無法實現交割;此外,郭遠峰能將交易會員的錢卷走,說明其根本沒將交易者的資金交給銀行進行托管,這顯然是不安全和不規范的。
記者采訪了解到,2005年前后商務部開始加強國內貿易市場的管理之后,已經注意“華商所”等公司存在的問題,要求其對照新的《期貨條例》進行檢查和整改。然而,華商所一直在“打擦邊球”——北京市商務局相關人士稱:去年他們收到過“華商所”公司主動遞交的送審材料,材料稱他們的公司正在籌備中——“一家籌備中的公司,如何進行整頓?”相關主管部門一時大意,華商所由此而再度逃出監管視線,直到事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