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石志藏徐志杰吳曉波
工作或生活在大榭開發區的人,十多年來最深刻的體會莫過于海島道路交通的巨大變化。現在,海島不僅有了環島公路,而且路況也不錯,主道全部按照城市道路三級標準建設。大榭方志辦的許建達先生世居海島,在說到海島的道路交通變化時深受感觸:“從前,大榭島繞一圈,不但一天來勿及,有些地方還無路可走,只能走‘回頭路’。現在,路呀橋呀造勒介好,汽車油門踩幾下就環島了。”
確實,十幾年來,大榭開發區在道路交通建設方面交出了一張令人滿意的答卷。建區以來,大榭開發區在道路交通建設方面共投入30多億資金,完善區內道路路網建設。目前,整個開發區公路總里程達到52公里。
從前的大榭島只有鄉間公路,水泥路面的僅有12.5公里,好多還是鄉間土路,還有一些是祖上留下的“石蛋路”。開發建設后的2002年,環島公路全線貫通,至2003年開發區有主次干道34條,總里程延長至37.35公里,比原來增加了近3倍,并且寬度在20米以上的道路達到12條。
如果從空中鳥瞰,整個大榭島高層建筑崛起,工業園區棋布,居民住宅鱗次櫛比,而道路就象人的經脈,鑲嵌其間,真是道路建設走活了一盤棋。
值得大書特書的是特殊的路------“大榭跨海大橋”,1995年1月8日,投資4.5億元的大榭跨海大橋建成通車。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這是多少代大榭人夢中的“天橋”,更是海島溝通大陸的“命脈”。正如胡綏之先生在他的文中《故鄉的路》中所寫:“為了改變大榭的交通,我曾在1952年鎮海六次人代會上提了建造跨海大橋的提案。但當時確實沒有實現的可能性。現在想想,沒有大榭的開發,哪有今天這樣的康莊大道?”一位作家也在他的作品中寫道:“通了(大榭)大橋以后,就象神奇的通道給海島注入了一脈靈氣,封閉的漁村經受著開發建設的洗禮,海島似乎越來越變得俊秀,如今由以前小漁村沿襲下來的紅臉膛粗嗓門的人逐漸少了,經濟大潮的沖擊,已將新一代的漁家子弟熏陶成肯學習能算帳善經營的人才,以前島上的爛泥路被現代化的濱海大道所取代,低陋的鄉村民房也已脫胎換骨成鱗次櫛比的新型的民居小區。”
道路交通建設初具規模后,區交通局積極履行管理服務職能,幾年來,共投入約4000萬元完善配套與道路交通有關的設施和公共交通服務。2005年9月,對開發區的公交進行改革,實行公司化運行模式,將原來20輛陳舊的小中巴,全部更新為新型的符合國際排放標準的新型空調車。2005年9月,投資2200萬元的大榭客運站投入使用,翻開了大榭交通事業發展的新一頁。目前,島內的營運公交車增加到38輛,車輛運行間隔時間由15分鐘縮短至8分鐘。同時有61、62、63路公交車以及市公交公司運行的556路、與北侖公交公司合作運行的68路與大市的交通網貫通,并實行夜間延時服務,給海島人民的出行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水上客運站于2003年4月在大榭投入運行以來,至今旅客通過量達417萬人次,光2007年就達96萬人次。幾年來,大榭的交通設施與管理同步跟進,全區新增交通標志416處,實施“光明工程”安裝自動化路燈3500盞,地燈1000盞。
這幾年,凡來大榭參觀的外地客人對大榭最深的印象之一就是漂亮的道路和與之配套的道路“靚裝”工程以及對道路交通的規范化管理,客人們感慨“大榭真美”。
“大榭真美”,同樣是我們工作生活在海島人的感慨。每當我們驅車在寬闊的濱海大道,每當我們健步在整潔的巷巷道道,每當我們看到海島的道路在作新的延伸,我們內心真想一展歌喉唱一支“海島‘大路歌’” ……
本篇新聞熱門關鍵詞:車油 標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