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村的地多少錢一畝?”“你們家能換多少平方米樓房?”天津近郊農民眼下最熱衷的話題是“宅基地換房”。 所謂“宅基地換房”辦法,即農民自愿以其宅基地,按照規定的置換標準,換取小城鎮內的一套住宅,遷入小城鎮居住。原村莊建設用地進行復耕,而節約下來的土地整合后再“招”、“拍”、“掛”出售,用土地收益彌補小城鎮建設資金缺口。 
天津市武清區大良鎮大良村村民周福英抱著孫子參觀即將入住的新樓(2007年11月26日攝)。從2006年開始的天津社會主義新農村試點建設率先在天津市武清區“一鎮兩村”試行,通過以宅基地換房開展示范小城鎮建設,到目前,已有1000多戶農民領到了新房鑰匙,還遷總面積近20萬平方米。新華社記者馬平攝 從二00五年下半年開始,天津市圍繞破解土地和資金雙重約束的難題,在廣泛征求農民意愿和大量調研基礎上,推出以“宅基地換房”加快小城鎮建設的辦法,并在“十二鎮五村”開展試點,涉及津郊近十八萬農民。至二00八年末,將有十萬農民告別鄉間老屋,住上有產權的商品房,過上進工廠上班拿工資、有社保醫保的“城里人”生活。 天津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秘書長郝玉興說,小城鎮建設需要大量資金,依靠政府財力、農民自身積累,顯然不可能。只能在土地上做文章。通過宅基地換房,讓土地流動起來,使資源資本化。郝玉興給記者算了兩筆賬。第一筆賬:東麗區華明鎮十二個村共有宅基地一萬兩千零七十一畝,總人口四點五萬,新建小城鎮需占地八千四百二十七畝,其中規劃農民安置住宅占地三千四百七十六畝;宅基地復耕后不僅可以實現耕地占補平衡,還可騰出土地三千六百四十四畝。第二筆賬:東麗區華明鎮用于農民還遷住宅和公共設施的建設資金約三十七億元,可出讓的商業開發用地預留了四千多畝,土地出讓收益預計達到四十億元,可以實現小城鎮建設的資金平衡。 天津的探索得到國家相關部門的肯定和支持。國家發改委認為,天津用宅基地換房辦法建設小城鎮,符合中國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國土資源部把天津列為全國土地掛鉤試點城市,并專門安排了土地周轉指標。 距天津市中心區僅十三公里的華明鎮負責人張長河說,我們爭取用三至五年時間將村民全部遷入新鎮區,讓村民不但保持原來作為村民應得的收益,還要享受到新建鎮區良好的社區服務、社區環境、社區功能。我們將在落實農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養老保障和農民就業等方面尋求突破。華明鎮不是住宅區也不是城市的擴展,而是帶著農村的痕跡、農村的記憶,跨入現代化的、比較典型的小城鎮。 今年四月,天津市東麗區華明鎮在世界八十七個城市一百零六個報名項目中脫穎而出,入選上海二0一0年世博會的最佳實踐區。 按照天津市總體規劃,該市未來將建設或改造十一個新城和三十個中心鎮、七十個一般鎮、一百個文明生態村。(記者 田齊) 相關報道 改革開放30年天津巨變 新農村建設快步前行 新華網天津頻道10月11日電 10月10日,在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市政府新聞發言人向在津主要媒體,通報了天津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情況,并回答了記者的提問。這次新聞發布會,正值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社會各界十分關注天津農村改革發展進展情況。 百名專家建言加大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力度 在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召開之際,部署農村新一輪“土地改革”,這一話題一時成為熱門話題。2008年9月,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以下簡稱中改院)組織了百名專家關于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問卷調查。本次問卷調查從5個方面設計了38個問題,涉及當前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經營權和使用權、土地征用、土地流轉、土地財產性收入等方面的內容。 城鄉"土地剪刀差"加劇 呼喚土地制度新一輪改革 有一些專家認為,新中國成立后的發展就是“前三十年靠農產品剪刀差,后三十年靠土地剪刀差”。隨著經濟的發展,土地價值日益凸顯,農民的利益卻沒能隨著城市化的進展同步增長,反而受到很大損害。 本篇新聞熱門關鍵詞:就業 尋求 熱門 收益 工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