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確寧波城市的文化定位,繼而依靠傳播來促進發展
但凡任何事情首先需要有一個明確的定位和目標,要解決我要做成什么和達到什么目標的問題。建設寧波的文化產業道理亦是如此。我認為要走出去很重要,充分利用寧波傳統文化的精髓,把它時尚化、國際化、市場化、主流化來打造,充分挖掘幾千來老祖宗留給我們寶貴的文化底蘊,尋求新時代的市場空間,這就是文化產業之路的考慮和選擇。不能片面理解賺錢的就是產業,不賺錢的就是事業。文化也具有商附屬性,應把寧波文化尤其是那些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一個核心,把它裂變出去的衍生產品和市場作為一個產業,形成品牌效應和招牌來號召天下。文化的真諦并不是簡單地把它作為一個事業放在博物館養起來,而要發揮文化的傳播作用,惟有名揚天下,方能體現其魅力所在,酒香也是很怕巷子深的,傳統文化應對時代的發展必然是走出深閨,用實力來迎接市場的考驗和挑戰。
2、對目前文化市場尤其演藝制度的改革和空間提升
要通過演出的改革,增強文化參與隊伍的活力、實力和競爭力,從而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的文化需求,要靠群眾的評判來優勝劣汰。如果不改制,僅滿足于一年就完成一兩部獲獎作品,就沒有真正為百姓服務,這樣的文化既產生不了影響力,也違背了社會主義文化應有的屬性。要千方百計的提升文化演出的空間,不要顧及場地、時間、表演形式的限制,三六九等都是文化的載體都可以在任何條件下有隨時拉出去宣揚文化有戰斗力的隊伍。文化體制改革,應把政府的資金投向劇目生產和演出,同時運用產業運作,形成劇目演出越多演員收入越多的新機制。
3、政府要充分扶持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時也要保障文化從業人員的利益,促其積極性。
政府作為社會主要事業重大決策和參與者,應該有率先明朗的支持態度和舉措。比如考慮在文化氛圍和環境不夠成熟的情況下,出更多的錢來購買文化,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必須營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而政府拿出錢買文化產品,直接為老百姓服務是先見之舉。這是建立在現在我們的老百姓有文化需求,但消費文化能力還不強的客觀現實基礎上來執行的。俗話說:一個行業能養一群人,針對那些有歷史意義的但是傳承參與普及不高的文化內容,諸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著自己的藝術特性,觀眾群多為中老年人,一定要根據實際,不能把演員盲目推向市場,讓他們為了生存而奔波。政府要保障他們的基本生存條件,并建立扶持制度來促進他們的積極性。為了培養出人才要給演員壓力,文化單位建立類似企業化管理機制是必須的,也一定是正確的。但必須根據不同的文化藝術種類進行區別設計,慎重推進,留住人才是前提也是關鍵。另外最重要的一點是;除了扶持本地人才,也要同步引進外地優秀人才,自然他們的生活和工作環境改善和扶持是必然要認真考慮的政策。
4、突出新聞媒體在文化深度建設的時代洪流中所發揮重要作用。
各傳媒載體重任在肩,大有可為。可以考慮開辦特色專欄,傳播精英文化;開展特色活動,豐富大眾文化;開創特色平臺,扶持本土文化等形式。可以考慮創辦一種走向市場的都市類報紙,開辦純文化欄目,目前的《新僑報》有這種味道,但還有欠缺和不足,應該像杭州的《都市快報》和《都市周報》結合體角度傾斜考慮,關鍵是能否吸引讀者?以資深記者對話精英學者的形式,一期一個整版,逢周三出版,并在一版做顯要導讀。在版面設計上,注重美觀大氣,圖文并茂;在寫作方式上,力求專業性與可讀性統一,在不失學術專業的同時,盡量使稿件通俗易懂。被采訪對象都是在各個領域有突出建樹的甬籍專家和名人,其間,編輯部還組織“寧波能人”座談會,為寧波文化大市建設建言獻策。改變了“寧波是經濟熱土、文化沙漠”的認識,增強寧波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傳承文明,是歷史賦予媒體的神圣職責,也是目前以報刊、網絡等媒體實現發展的內在要求。況且面對諸多新媒體渠道的挑戰,傳統媒體必須舍“快餐文化”求“厚度文化”,追求思想的深度化、理性化。都市類媒體應該有更多的深度專欄、厚度文章。
5、歷史和現代的完美結合,以大眾文化融合特色文化的角度出發。
寧波既是悠久傳統的也是現代開放的,幾千前的滄桑故事無法闡述詳盡。先人留給我們不錯的文化底子,當代寧波好兒女應當有責任發揚廣大并造福百姓為己任。特別要注重文化表現形式的貼近現實和影響面廣的優勢,容易為人接受并改變人們生活的親合力。
可直接組織或參與主辦特色文化活動,豐富各階層群眾的文化生活,促進和睦融洽的社會穩定功能。寧波是民工大市,現有外來務工人員幾百萬,他們為寧波經濟社會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可以說,無論是大量民營企業的一線生產還是科研開發,無論是城市建設還是居民生活,都已離不開新寧波人的辛勤勞動,我們的文化服務對象自然少不了這部分新居民群體,文化的魅力有其化解偏見、誤解甚至矛盾,形成和諧社會秩序,起到了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作用。
6、民俗是文化的根,越是民族民俗的就越是世界的。要提倡和扭轉目前大量快餐文化泛濫和異地文化失速的不良狀況,培育本土文化活動的報道來抗衡焊流日潮、港臺明星新聞、低俗八卦新聞,可大大豐富文化內容,提升文化品味,同時也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市民特別是年輕人對于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而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中傳統和諧思想的合理內涵,充分發掘其理念蘊含的當代價值。
7、城市文化要突出創意。
文化大發展要尊重文化發展的自身必然規律,力戒浮躁心理,不能走跨越式發展的錯誤模式。文化不同與經濟,更需要歲月的積淀、需要秉承傳統,它傳承創造的主體是文化人,載體是社會的綜合發展水平。當務之急是要組織團隊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系統研究,立項招標,以申請項目和設獎方式推動文化創作和文化設施的合理實施,避免借大發展而大浪費。
創意要著重強調了寧波城市的特性,我認為做創意文化就應該圍繞這個特點來做。寧波可以從時裝、工業設計(包括文具、廚具、模具、家電等目前優勢產業)、海洋資源等方面切入。
A.服飾時裝,早些年聽說要造太平鳥時尚廣場,后來沒有成型。個人認為寧波服裝業從早些年的寧波制造,到現在并沒有尋求一種品牌文化的突破,而在制造上又正在為其他城市趕超,這點主要是某些開發商急功近利轉行其他,在這個時候要想立足創意文化產業,就不得不提及寧波的服裝制造到時裝品牌的轉變。
舉措:建立時裝發布基地,建造時裝發布時尚廣場,整合寧波各大服裝品牌資源,真正打響寧波作為“東方霓裳之都”的口號。
B.工業設計領域,在歐洲國家,特別是意大利,產品的工業設計產業相當發達,相對應的各種產品本身和其包裝,從色彩、造型、用材等上面都獨具特色,寧波貴為文具、廚具、模具、家電之都,在產品上其實更加注重實用、性價比,而絕非品牌特色吸引人。
舉措:在東外灘寧波書城旁邊建立工業設計事務所,并在會展中心附近特別建造工業設計會展中心,整合寧波文具、廚具、模具、家電等工業資源,真正打響寧波作為“東方創新工業之都”的口號。
C.海洋資源,寧波擁有長三角區域最好的海洋資源,目前用以利用的有港口資源、石浦漁港、松蘭山度假區,而很多部分其實沒有利用,個人認為做漁業產業、沙灘文化產業等。
舉措:做強象山港區域的海洋資源產業,北部可適當建立海景資源私人居住區,西部可設立和海洋研究院、海洋科技產業等,北部則考慮公共海洋度假區。
8、寧波文化產業的發展優勢,并體現產業化成果。
與寧波同樣是計劃單列市的深圳,提出把文化產業作為繼物流、旅游、高科技之后的第四大支柱產業來培育。文化產業已成為深圳市的重要支柱產業。把深圳建設成為在國內居領先地位、在國際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產業中心城市已成為深圳人的共識。
綜觀國家文化產業發展的宏觀政策導向、長三角地區文化產業帶建設的最新態勢以及城市創新競爭日趨激烈的客觀現實,“十一五”期間,寧波要把數字內容產業、創新設計服務業、文化會展業、文化旅游業、民俗民間藝術產業和文化用品業等作為寧波重點發展的文化產業門類。
國家文化產業戰略布局為寧波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歷史性機遇。“十一五”期間國家確立了“以建設文化創意產業中心城市為核心,加快產業整合的戰略。
寧波要緊緊抓住2010年上海世博會舉辦和長三角文化產業帶建設的契機,主動接受上海的輻射,自覺接軌長三角文化產業帶的戰略布局,這將給寧波的對外文化交流和文化產業發展帶來新的歷史性機遇。
城市發展的新思路和新戰略為文化產業拓展了新的發展空間。寧波要進一步確立和完善了新的發展思路,努力推動發展模式的根本性轉變,實現從“寧波制造”向“寧波創造”的歷史性跨越。堅定實施“文化大市”戰略,時刻要有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胸懷。
豐富的人文資源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比較優勢。寧波擁有以河姆渡為代表的史前文化,以上林湖越窯遺址為代表的青瓷文化,以天童寺、阿育王寺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保國寺為代表的建筑文化,以天一閣為代表的藏書文化,以“寧波幫”為代表的儒商文化以及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和豐富的民俗民間藝術資源等,對這些獨特的資源,進行科學的開發,創造性的利用,就有可能形成寧波特色的文化產業。
按照寧波城市發展的空間結構,實施中心城和南部生態區、北部都市區差異化發展的總體策略,促進具有鮮明特色和強大影響力的文化產業集群的形成。
近幾年來,提到寧波,人們的第一印象都是經濟發展充滿活力。其實,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寧波具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當這樣一座城市把目光投向文化產業,人們期盼見到的是文化和經濟完美融合、共同發展的盛景。
本篇新聞熱門關鍵詞:會展中心 尋求 布基 包裝 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