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的是姚江畔園林式村莊,村莊邊道路四通八達,自來水和生活污水全部連通到大管網,村里文體、衛生、商貿設施一應俱全,夫妻兩個每月在企業打工收入有5000多元……江北洪塘街道邵家渡村的孫偉榮實實在在觸摸到了“幸福”!±蠈O的幸福得歸功于風起云涌的新農村建設。從“進一步擴大公共財政向農村的覆蓋范圍”、“將政府對基礎設施投入的重點轉向農村”的決策,到今年全市各級財政投入“三農”資金將超過70億元的數據回應,身處其中的全市300多萬農民真切地感受到,農村進入了村容村貌變化最快、農民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 叭r”問題一直是我市現代化進程中無法回避的重點和難點,在不斷的探索中,一條破解這個問題的思路正在變得清晰,那就是實施統籌城鄉發展的方略,使新農村建設成為最大的“民心工程”和“幸福工程”,成為與構建和諧社會相輔相成的一項長期性社會建設工程! 拔覀円氖强吹靡、摸得著的實惠!边@是很多農民常說的一句話。鼓起口袋,便是最大的實惠。我市在對農業和農民一如既往實施政策性“輸血”基礎上,著力構建農民財富長效積累機制,免除農民增收的周期性波動。今年前三季度,我市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到10689元,增幅13.4%,已多年保持二位數增長,城鄉居民收入比遠低于全省和全國的比例;全市農村全面小康實現程度超過83%,連續三年居全省首位!∞r民收入的持續增長首先得益于推動農民向二、三產業轉移步伐的加快!艾F在一年賺的頂得上過去務農3年的收入!
參加免費培訓,獲得廚師資格證書,到市區一家大酒店上班……短短一個月,江北區姚江村的毛建挺完成了“洗腳上田”。目前,我市土地流轉面積已超過100萬畝,上半年又有4.34萬名農民參加了農業技術或轉崗就業培訓,有1.5萬人進入二、三產業,全市農村勞動力的非農化率已達80%以上。
農民的轉移就業,為發展現代農業創造了條件。截至去年,全市已經擁有市級農業龍頭企業218家,啟動了20個特色農業基地建設,涌現了69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如今的田頭,已難見揮汗如雨的農民,絕大多數農活被機械代替;如白色海洋般的各種大棚連綿不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擁有量均居全省前茅……上半年,全市農產品出口逆勢上揚,達到了4.68億美元,同比增長了25.5%,為我市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最好的印證。
富裕起來的農民已不再滿足生活在燈不明、路不平、水不清的舊村落里。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的決策部署,前年開始建立市縣領導聯鎮帶村制度。與此同時,各地紛紛組建新農村建設顧問團、研究中心和促進會,全市已有5085家企業參與村企結對,協議出資2億元。
這些從上而下全面參與的舉措,有力促進了我市村莊整治快速推進:全市建成通村公路2000多公里,鄉村康莊工程全面完成;1026條骨干河道得到整治,提前一年完成“千里清水河道”建設任務;上百萬農民喝上了“放心水”,農民飲用水工程實現了全覆蓋;2000多個村幾乎村村都有放心示范店……全市涌現了環境整治村1517多個,全面小康建設示范村222個!斑@是繼土地承包到戶后,黨和政府給我們農民辦的最大實事。”農民的話樸實而厚重。
過去農民有三怕:一怕老來無靠,二怕生活無著,三怕得病住院。如今讓農民更高興的是,他們開始像城市居民一樣,逐漸享有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弱有所助、幼有所學的權益,“安全系數”明顯高于全國。
低收入農戶被納入了最低生活保障范圍。全市近6萬低保農民人均月補金額100多元,遠遠超過全國平均;
96.3%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統籌基金的統籌水平和補償比例大大高于國家標準;
近52萬名被征地農民有了養老保險,其中近33.7萬人按月拿到“退休工資”;
大批農民工納入到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體系中;
全市“五!睂ο蠹泄B率達到94.6%,人均標準供養費用占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的6成……
本篇新聞熱門關鍵詞:保險 財富 出資 出口 特色農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