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廣博集團有限公司外來員工在簽訂勞動合同時,高興得合不攏嘴——企業已把外來員工免費享受五大保險的內容寫進了合同。(胡建華 攝)

在上月開始的新一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以來,市區各街道專門配備熟悉政策和業務的工作人員,并開設受理專窗,竭力為參保對象做好各項服務工作。圖為海曙區月湖街道社保站工作人員向前來參保居民介紹醫保內容。(胡建華 許玉芬 攝)
寧波在全國率先實現社保制度城鄉居民全覆蓋
核心事件
2007年11月7日,寧波市政府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了一條令人振奮的消息,寧波市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開始實施,把具有本市農業戶口且年滿18周歲的農民統統列入了參保范圍。在此之前,《寧波市外來務工人員社會保險暫行辦法》已于10月15日出臺并開始組織實施。從2008年1月1日起,在甬工作的外來務工人員社保費統一由企業“埋單”,享受工傷、大病醫療、養老、失業和生育五大保險。這標志著以養老、醫療、低保為重點的社會保障制度已覆蓋全市城鄉560多萬本地居民和所有外來務工人員。
46
利時集團·新江廈百貨·新江廈超市協辦
本報記者 湯碧琴
“全民社保”對于寧波人來說意味著什么?意味著讓全體人民普遍地、比較公平地享有社會保障;意味著有效降低生活和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風險,生、老、病、死、殘有保障;意味著顯著增強生活安全感,基本生活不犯愁。“全民社保”是實實在在的“民生工程”。
寧波在經歷了改革開放30年的高速發展后,將經濟增長成果逐步轉化為國民福利,建立起了一個能夠解除新老寧波人后顧之憂的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撐開了一把社會保障的大傘。
養老保險
在破冰中前行
寧波養老保險制度的起步,可以追溯到1986年,全市全民所有制企業、縣以上集體所有制企業推行退休養老社會統籌制度。1987年,21.92萬名企業固定職工、5.35萬名合同制工人有幸首批進入養老保險體系,4.68萬名離退休人員開始領取養老金。
伴隨著全國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步伐,我市雖然于1994年建立起了以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但由于門檻較高、形式單一,不少人仍然游離于養老保障體系之外,難以圓上“老有所養”的夢。
2002年的冬天,我市邁出了“破冰之旅”的第一步——在全國首批出臺被征地人員養老保障辦法,讓這一特殊群體的長遠生計有保障。
“阿拉也能拿養老金啦。”2003年春節剛過,鎮海區莊市街道鐘包村村委會的辦公樓內一片歡騰。鐘包村和聯興村的216位被征地農民,都拿著紫紅色的銀行卡,喜滋滋地領到了有生以來的第一份養老金,從而成為我市被征地人員養老保障體系的首批受益者。
試點的成功給決策者帶來了更大的信心。2003年的秋天,這項惠及全市百萬被征地農民的新政在全市迅速推進。這些握慣了鋤把的農民,盡管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但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他們失地不失保,在實現“老有所養”愿望的同時,順利跨進了城市的門檻。
2006年11月1日,寧波市民又迎來了一個值得高興的日子:《寧波市城鎮老年居民養老保障辦法》正式實施,社保大門首次向符合參保條件的城鎮8萬“無保”老人開啟。
然后,我市又把養老保險大網撒向最廣大的農村人口。2007年12月1日,余姚“試水”農民養老保障制度,成為我省第一個制訂并實施保障型農民養老政策的縣市,當地55萬農民將像城里人一樣穩穩地按月領取“退休金”。接著,慈溪、鎮海也先期組織實施,到今年年底,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將全面推進。一張覆蓋全市所有人群的養老保障網絡已經在寧波織全。
醫療保險
不斷填補空白
實現病有所醫,是百姓的迫切需求。2001年,新世紀開局之年的元旦,沿用了幾十年的公費和勞保醫療制度在我市宣告結束,寧波市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正式開始實施,醫療保險制度改革隨之起步。職工可以刷卡看病,醫藥費再也不愁難報銷。
為緩解農民“就醫難”, 2003年6月,被稱為農民“醫保”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首先在鎮海實施,該區的10萬農民住院有了保障,一張農民健康安全網由此構筑而成。“新農合”讓農民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把農村的合作醫療引進城,讓沒有醫療保險的城鎮居民看病有保障。2007年11月,《寧波市市區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暫行辦法》出臺,并于今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這項被稱為“一老一少”的醫保計劃把老年居民、非從業人員、嬰幼兒、在校學生等四類人群統統納入城鎮居民醫保范圍,為市民織就了第三張醫療保障網,標志著我市覆蓋城鄉全體居民的醫療保障制度已經建立,為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外來工社保
在探索中破題
農民工長期游離于社會保障之外的現象,已經引起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這也是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碰到的“世紀難題”。為了破解農民工社保難題,盡管近年來寧波作出了種種努力,但成效不大,多數外來務工人員還處于城市的社會保障網絡之外。
按照《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中提出的“依法將農民工納入工傷保險范圍,抓緊解決農民工大病醫療保障,探索適合農民工特點的養老保險辦法”的精神,市委、市政府從促進經濟健康發展、促進農民工權益保障、積極構建和諧寧波出發,要求勞動保障部門研究制訂符合外來務工人員實際的社保政策。
經過一年多時間的醞釀,一項專門為外來務工人員這個龐大的群體量身打造的“社保套餐”終于浮出水面。這項制度的新意在于:更加符合企業和參保人員的實際,既考慮到特殊性,又承認有差別,兼顧到了外來務工人員和企業的雙方利益;同時根據外來務工人員就業多樣性和流動性強的特點,做到新老政策能銜接、高低社保上下可溝通、內外異地可轉移,力求兼容相通。
這個專門為外來務工人員量身定制的“社保套餐”,讓在甬務工的新市民都能實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愿望,使他們倍感溫暖。
這是一項令人矚目的條款,這又是一個在全國產生重大影響的社保新政。國內上百家媒體爭相轉載或報道了這一消息,并且成為今春召開的全國兩會的熱門話題。
“寧波這種嘗試,為農民工社保異地轉移接續作出了積極探索。”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唐鈞研究員認為,就像歐盟各國間的社保轉移一樣,“工作地繳費、分段記錄,退休地發放、全國結算”,為中國最終解決農民工問題、消除城鄉二元對立提供了新思路。
農民工社保的“寧波模式”由此起步。
在保障基本民生的基礎上,惠及城鄉大眾;以制度創新為基礎,整合城鄉統籌的社會保障;建立不同的保障水平,靈活的保障方式,多樣化的保障模式;創造低門檻、易進入、可持續的適合寧波實際的社會保障制度……一個多層次全覆蓋的“安全網” 就這樣被織大。
據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提供的最新數據,至今年9月底,我市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五大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284.93萬人、221.36萬人、137.04萬人、205.07萬人和161.89萬人。被征地人員累計參保人數已達53.47 萬人,其中35.33 萬人已開始享受養老保障待遇,市轄各區月養老保障待遇已分別調整至440 元、390元和340元。全市企業退休人員的月人均養老金已提高至1385元。參加“社保套餐”的外來工已達60.92萬人。
“社保套餐”解了我們后顧之憂 徐 輝 江北環衛養護中心保潔員
2007年4月9日,是個難忘的日子。那天,我們11位外來務工人員應市長毛光烈的邀請,走進了市政府大樓11樓會議室,參加《政府工作報告》征求意見座談會。市長直接征求聽取外來務工人員對政府工作的意見,這在寧波還是首次。
“請你們說說心里話,有什么愿望和想法,有什么意見和要求,都可以放開講。”市長簡短而實在的“開場白”,讓現場氛圍頓時變得輕松而活躍,大家爭相發言。
我也結合《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完善社保體系問題提出了建議,說我們外來環衛工的社保問題至今還沒著落。
“你提的要求完全合理,對這個問題市政府已有明確態度,應該予以落實。”毛光烈語氣沉重地說,保潔員是我們城市的美容師,每天工作繁重艱辛,城市干凈整潔靠的就是包括外來工在內的一大批保潔員,“我會親自督促有關部門,盡快給予解決。”
后來我才知道,毛市長此前已得知了這一情況,并且作出批示,要求為外來保潔員辦理社會保險,說絕不能虧待了環衛工人。座談會后,毛市長又親自督辦。
在有關部門的努力下,去年7月,包括江北區在內的全市6000多名外來環衛工全部解決了社保問題。而且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等四大保險的保費全部由區財政和單位承擔,環衛工個人不出一分錢就能享受待遇。
今年1月1日,寧波又在全國率先推出了門類齊全的外來工“社保套餐”,外來工不用繳費,就可以享受五大保險,把所有在甬務工的外來工全部納入這一社保體系。這對我們外來環衛工來說,又是一大利好:社會保險由四項改成了五項,“安全網”織得更大了。
說實話,“社保套餐”對于我們外來環衛工來說,有著更加特殊的意義。就拿我們江北區來說,目前有400多名外來保潔員,年齡普遍偏大,文化程度很低。這些人要找其他工作已是相當困難,所以流動性不大,多數想在寧波安家落戶,對社保的要求特別強烈。
盡管“社保套餐”實施時間不長,但工友們已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今年上半年,來自安徽的保潔員胡女士因病住院,開刀后花了五六千元錢,幸虧她參加了大病醫療保險,按80%給予了報銷。同樣是安徽籍保潔員朱女士,不久前摔傷了腿,住院治療花了4000多元錢,也是按80%報銷了醫療費。后來她又得病住進了醫院,做了乳房的切除手術,又治療了膽結石的病,花了不少的醫療費。要是沒有“社保套餐”,她哪能支付得起這巨額的醫療費用呀!
“社保套餐”解了外來工的后顧之憂,在這個城市工作,我們都覺得很幸福。記得在去年年底市政府組織的政府工作現場督察活動中,我作為新市民代表加入了這個特殊督察組,當時由衷地說過這么一句話:“政府工作很扎實,很細致,特別是針對外來工的各項政策,我們自己都沒想到,但是政府已經做到了。”
(湯碧琴 整理)
講 述
點 評
社會保障是“安全網”和“穩定器”
陸寧章 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局長
社會保障是民生之基,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安全網”和“穩定器”。三十年來,我市社會保障制度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從無到有、不斷完善,在全國率先建立了覆蓋城鄉和所有外來務工人員的社會保障體系,實現了社會保障制度上的全覆蓋。
三十年來,我市的社會保障制度不僅保障了國有、集體企業順利轉變經營機制,推動市場化就業機制的形成,為我市經濟的長期快速發展創造了條件,還滿足了人民群眾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基本需求,使老有所養、失有所助、病有所醫、困有所補成為現實,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穩定。
展望未來,我市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要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為指引,推動社會保障制度由制度覆蓋向人群覆蓋轉變,并加強各項社會保障制度之間的銜接互通研究,根據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社會保障待遇標準,以建立更加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使“人人享有社會保障”的目標落到實處。
全市五大基本社會保險參保人數增長表
本篇新聞熱門關鍵詞:名企 辦公樓 保潔 保險 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