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年市民用煤餅爐生火做飯(資料圖片)。記者 劉波 翻拍

現在不少家庭用上了天然氣灶(資料圖片)。
【核心提示】
老百姓生活,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柴”作為第一件事,一直是十分重要的生活物資。改革開放30年間,寧波市民的生活用燃料,經歷了從煤球、煤餅到瓶裝煤氣、管道液化氣,再到天然氣的演變歷程。目前,全市天然氣用戶達18萬戶,日供天然氣20萬立方米。
【人物名片】
講述人:張耀芬,興光燃氣集團公司職工。
講述人:張旭英,普通市民。
【專家點評】
興光燃氣集團公司綜合辦公室主任勵詠:
從最早燒飯用的柴火、煤球、煤餅,到上世紀80年代初的瓶裝煤氣,這是我市燃料史的一次革命。如今,優質、高效、環保的天然氣能源成為居民家庭的主要燃料,極大地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質量。隨著供氣能力的提高,在不長的時間內,整個寧波都將用上天然氣,這不能不說是社會的巨大進步。
【相關鏈接】
今年我市爭取使8萬戶老小區居民家也能通上優質優價的天然氣,比年初計劃的5萬戶增加了近一半。
興光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根據年初排定的計劃,今年我市將完成天然氣入戶5萬戶以上,分別為海曙區高塘二、三、四村,翠柏一、二里,錢家邊小區,柳汀新村,梅園小區,紫金小區,迎鳳小區,尹江二、三村,西河花園等;江東區曙光三、四村,甬港花園,寧舟小區,民安小區,七塔小區,王隘社區,朝暉小區等;江北區雙東坊小區,翠柏東巷,新馬小區,槐樹小區,大閘小區,繁景花園等。為了讓老小區居民早日用上天然氣,興光公司又在計劃里增加了3萬戶居民,其中也包括鎮海的銀桂花園。
上世紀70年代末
燒煤餅常被熏得眼淚直流
三口之家每月憑票可買50公斤煤餅
60多歲的張旭英老人家里,雖然早已用上了管道液化氣,但她至今還保留著當年的煤餅爐。她說用了那么多年,還真舍不得扔掉。
“以前家家都燒煤餅,樓道里堆的都是劈柴、煤餅等雜物。每天很早就要起床生火做飯,如果遇到陰雨天,劈柴變潮濕,那可就麻煩了。生火時必須用扇子使勁扇,濃煙常熏得人眼淚直流。”說起用煤餅爐子的那個年代,張旭英至今記憶猶新:“如果住一樓,還可以在樓外面生爐子;如果住在樓上,就要在陽臺上生爐子,不僅自家煙霧彌漫,黑煙還會飄到鄰居家,常常因此引發鄰里糾紛。”
張旭英說,那時買煤餅還得憑票購買。按規定,三口之家每月只能買50公斤,五口之家每月大約能買60公斤。因為限量供應,所以大家都很節約。即便如此,有的家庭煤餅還是不夠用,快到月底的時候就沒有煤餅可燒了,只好向親戚朋友求助,或者高價向有節余的人家購買。
由于燒煤做飯效率較低,那時家家戶戶吃晚飯都比較晚。下午下班買好菜回家,再生好煤餅爐,天就快黑了。等燒好飯時往往已是晚上7點多鐘,所以那個時候的晚飯,是名副其實的“晚飯”。另外,那時搬煤餅也是一件很費力的事。因為煤餅很重,有的人住的樓層又很高,特別是老年人,每月都要為搬煤餅而發愁。
上世紀80年代初,與很多寧波家庭一樣,張旭英家用上了瓶裝煤氣,從此不再有被煙熏的苦惱。之后,她家又用上了管道液化氣。“這變化實在是太大了。用瓶裝煤氣比燒煤餅方便多了,可煤氣瓶還得要人背。那時用的煤氣灶還要用火柴點火,現在只要一打開關,煤氣灶的火就燒起來了。”說起這些變化,張旭英一臉幸福。
上世紀80年代初
一張煤氣卡能換一臺彩電
每戶人家一年僅供應8瓶煤氣
1977年,寧波市石油液化氣站籌建組正式成立,現為寧波興光燃氣集團公司職工的張耀芬,那時已進入籌建組,她是寧波燃氣變化的見證人之一。
張耀芬回憶,1978年底,寧波第一瓶瓶裝液化氣在鎮海煉化廠出爐,標志著寧波的燃氣進入液化氣時代。當時寧波市區還沒有灌裝站,所有的液化氣都要到鎮海煉化廠去灌裝。1979年9月,寧波市煤氣公司在孔浦建成了灌裝站。
后來,為了推廣瓶裝煤氣,當時煤氣公司員工帶著煤氣瓶和煤氣灶,深入居民區現場演示。張耀芬記得,一次到居民區搞宣傳,當他們在居民區擺好煤氣灶、連接上煤氣瓶后,很多居民都躲得遠遠的,有的甚至回到自家屋里,通過窗戶往外觀望。當居民們看到開關一打,火柴一劃,煤氣灶上就出現了耀眼的火苗時,都好奇地圍了過來。
張耀芬回憶,當時煤氣用戶開戶的費用是30元,其中15元是押金,另外15元是煤氣灶的費用,一瓶煤氣的價格不到3元。那時的煤氣灶還是生鐵灶,沒有現在這么“智能”,要用火柴點火。即便如此,相比于煤餅,煤氣灶方便快捷的好處還是很明顯的。
因為考慮到使用安全等方面的原因,最初對于申請瓶裝煤氣的居民的住房情況有明確的規定。盡管如此,短短幾個月,開戶的居民就達到1萬戶。由于供氣計劃有限,沒多久,煤氣開戶就非常緊張,不但煤氣卡很難辦到,就是有卡的用戶也要限量供應,一年只能向每戶人家供應8瓶煤氣。
當時,有人為了弄到一張煤氣卡,千方百計托人找關系,即使是煤氣公司員工,要想多弄一張煤氣卡也非常困難。那時,一張煤氣卡能換一間房子的居住權,一張煤氣卡能換一臺彩色電視機。
上世紀90年代
管道供氣零突破
太陽公寓率先享受管道供氣
雖然瓶裝煤氣取代煤餅是家用燃料的一次革命。但有時飯做到一半,忽然瓶里的煤氣用完了,這飯就沒法做了。如果遇到下午下班了,煤氣瓶無法及時更換,那就得等到第二天才能開火。
據張耀芬介紹,為解決這個問題,1995年11月,我市第一個管道供氣點在高層住宅公寓——太陽公寓點火成功,住戶開始用上了方便、清潔、安全的“自來氣”,實現了我市管道供氣歷史上零的突破。“最高興的是那些樓層較高的住戶,他們再也不會因為背煤氣瓶而累得滿頭大汗了。”
居民生活用燃料不斷升級的腳步并未就此停止。隨著居民用氣量不斷攀升,人們對燃氣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1996年9月,由興光燃氣公司開發建設的第一個小區大型氣化站——紅梅氣化站點火通氣。之后,明樓氣化站、鎮安氣化站等相繼建成并投入使用,三個站總供氣規模達7萬戶,極大地增強了我市的供氣能力。
21世紀初,我市第一座人工天然氣站——聯豐混氣站建成。所謂人工天然氣,就是將常規的液化氣和空氣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其特性已接近天然氣,燃燒更加充分,其供氣能力可達10萬戶。
2006年2月以來
實行天然氣轉換
我市建全省首個天然氣小區
天然氣是優質、環保、高效的能源,我市城市天然氣利用工程是省市重點工程之一,也是我市實施“中提升”戰略的工程項目之一。
2006年2月,梅盛苑小區天然氣試供氣順利實施,成為我省第一個用上天然氣的居民小區。一年多時間來,我市大規模天然氣轉換工作基本結束,完成了北侖、鎮海高教區和市三區共230多個小區的天然氣轉換工作。
從2007年開始,市區老小區天然氣改造試點工作開始啟動,首個試點小區在安居幸福苑進行。目前,大規模的老小區天然氣改造工程正在市區進行,如今,全市天然氣用戶達18萬戶,公建用戶456戶,工業用戶25戶,日供天然氣達20萬立方米。
在不斷提高供氣能力的同時,興光燃氣公司安全技術人員深入居民家,宣傳如何安全使用天然氣。張旭英告訴記者:“如今越來越多的家庭都用上管道天然氣。現在,如果發現家里的天然氣泄漏,我就知道室內不能開燈,不能打電話,一定要先開窗通風,同時關閉閥門,讓泄漏出來的氣體充分消散。”
本篇新聞熱門關鍵詞:標志 優價 彩電 彩色電視 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