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名片:
1958年6月生,男,中共黨員,慈溪市蔬菜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寧波市大橋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帶頭人。
上榜理由:
從1992年創辦慈溪蔬菜公司開始,20多年來,他兢兢業業奮斗在農業第一線,他采取的“公司+基地+農戶”的組織形式,帶動周邊幾萬農戶經營近5萬畝蔬菜基地,不僅使當地農民種菜致富,而且使長河一躍成為華東地區最大的創匯蔬菜生產基地。在他的身上,集中體現了寧波農民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智慧和精神。他是現代農業先進生產力的自覺追求者。
創業創新故事
1988年,中國改革開放的第10個年頭,首批46位中國青年農民走出國門,赴歐洲的聯邦德國學習農業先進技術。一年以后,他們返回祖國。20年來,他們緊跟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在農業戰線上施展著他們當年學成后的抱負。這其中就有如今慈溪市蔬菜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寧波市大橋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建昌。
創新農業種植結構
12月4日下午,在杭州灣跨海大橋腳下的寧波大橋生態農莊,記者碰到了張建昌。已經過了知天命年齡的他,少了當年出國留學時的意氣風發,更多的是穩重和成熟。但一提到農業方面的問題,張建昌的話匣子馬上就打開了。
1978年3月,高中畢業后又進修了一年農業知識的張建昌,在長河鎮農技站當上了一名農技員。長河是浙江著名的產棉區,當地農民種棉花很有一套,無論產量還是收入都連年增長。但是到了1987年,全國棉花出現產量過剩,長河鎮的棉農陷入了增產不增收的尷尬境地。“究竟該種什么?”年輕的張建昌開始了第一次探索,這次探索意義重大。“調整農業結構,這在當時是一個全國性的新課題。”
在國外“留學”一年多的時間里,張建昌深刻感受到:圍著幾畝田地打轉轉,埋頭搞結構調整沒有出路,得推進農業產業化,為農民和市場鋪就暢通的橋梁。
根據長河的土壤優勢,張建昌把目光轉向蔬菜開發。1989年,浙江省第一家農工貿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長河鎮農業服務公司宣告成立。在此基礎上,1992年3月,又與慈溪市農業部門合資創辦了慈溪市蔬菜開發公司,張建昌擔任總經理。
開發公司和當地菜農簽訂了產銷協議,農戶上繳一定的信譽金,由公司負責供應良種、肥料、農藥。只要農戶按協議保質保量交售蔬菜,公司就保證收購,若市場菜價過低則按保護價收購,并退還信譽金和支付利息。
消息一傳開,十里八鄉的百姓都羨慕不已:長河人有福分,種地有靠山。
向市場爭利
然而,張建昌的第一次創新之舉并非一帆風順。1991年的一場西蘭花風波,張建昌至今記憶猶新。
由于從國外引進的蔬菜新品種西蘭花收益高,很多農戶不聽勸阻盲目擴種。那年初冬氣候特別反常,氣溫驟升到30攝氏度以上,長河一帶已成熟的西蘭花竟然開出了黃花。菜農們慌了手腳,一時間,滿載著西蘭花的拖拉機、手拉車在蔬菜開發公司門外排起了超過1公里的長隊。而當時,西蘭花的市場價已跌至公司收購保護價的一半。
決不能讓農民吃虧。那些天,因受熱而腐爛的西蘭花大多只能拉到垃圾場填埋,但公司仍敞開收購,平均每天收進100噸。菜農們點著鈔票歡天喜地地走了,張建昌卻有說不出的痛楚:公司凈虧15萬元。
嚴峻的事實使張建昌清醒地認識到,光有一腔熱情,只知道保護農民利益還遠遠不夠。在市場經濟中,必須練就一身過硬本領,把“向農民讓利轉變為向市場爭利”。
張建昌踏上了艱難的市場之路。有一年寒冬,他和公司一位員工帶著8個車皮300多噸大葉菠菜到東北開拓銷路。長春一家大蔬菜公司的負責人聽說是鄉下來的小經理,敷衍幾句便把他冷落在一邊。張建昌不氣餒,冒著零下20多攝氏度的嚴寒在公司門口擺開了地攤。這家公司的負責人被感動了:“憑你這股韌勁,說啥我也要與你做成一筆生意。”后來,這家公司成了張建昌主要的聯銷伙伴之一。
就這樣,蔬菜開發公司一步步地在全國50多個大中城市構筑起了銷售網絡。張建昌還密切追蹤國際市場,把一半的產品遠銷到東南亞及歐美十幾個國家。今年頭10個月,公司銷售5500萬元,帶動2000多核心農戶致富。
進軍生態農莊
最近幾年,人們發現張建昌好像“低調”了,很少在報紙、電視上看到有關他的報道。事實上,張建昌并沒有離開他深深愛戀并奉獻出青春和汗水的土地。除了繼續經營蔬菜開發公司外,占地2500畝,集現代科技、觀賞農業、休閑產業、中華文明為一體的大橋生態農莊就是他的“杰作”。
“回國之后一直有個夢想,就是在自己的家鄉建起像德國巴伐利亞那樣優美的生態農莊,讓人們在緊張的工作之余輕松休閑。”1988年的出國經歷讓張建昌至今難以忘懷,他也在時時刻刻尋找時機。
2001年,國家同意杭州灣跨海大橋立項建設,張建昌感到自己多年的夢想有可能實現了。他看中了杭州灣跨海大橋邊上那塊雜草叢生的鹽堿地。2003年春天,幾乎與杭州灣跨海大橋建設同步,張建昌聯合其他3家公司,投資7500萬元啟動了集生態、科研、休閑、旅游、生產、教育于一體的“寧波大橋生態農莊”建設。
如今的大橋生態農莊,處處都能體現張建昌的創新理念:引進美國的觀賞園藝布代替水泥路面,既不讓土路揚塵影響游客觀賞心情,還能保持水土的“正常呼吸”;農莊里裝的都是最新的太陽節能燈,24小時供應別墅的熱水也是太陽能的,種植的各種新奇蔬菜、養殖的魚蝦、放牧的雞鴨牛羊都是有機、綠色的……
走進生態農莊大門,可以看見一副對聯:春風沐三村,夏雨澤三農。這充分體現了張建昌的情懷,讓因建設杭州灣跨海大橋而失去土地的父老鄉親可以在生態莊園中依舊眷念著原始的土地,在農莊新鮮的空氣中、明媚的陽光里,種蔬菜,包魚塘,開豆腐坊、織布坊、釀酒坊,其樂融融。
如何使生態農莊這顆杭州灣畔的都市休閑農業明珠更有亮點?張建昌一直都在考慮。“除了五千年農業文化大觀園,一切新工業、新工藝、新思想、新技術都應該得到體現,還要讓我們祖國的花朵從小愛家鄉、愛大自然。”因此,生態農莊又成為寧波中小學生的教育實踐基地,今年已有5萬名學生進園實踐體驗。
30年農村改革,張建昌也整整做了30年的農村工作。“帶領農民致富是共產黨人從未改變的誓言,也是我一生的職業,我永遠不會離開這塊生我養我的土地。”
本篇新聞熱門關鍵詞:收益 菠菜 車皮 合資 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