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圖片由海曙區宣傳部提供)

核心事件
寧波:全國首個城市社區全部直選的城市
2003年,我市海曙區在全國率先實現59個社區居委會全部直接選舉,在國內引起較大反響。在2007年舉行的我市第七屆社區居委會選舉中,全市11個縣(市)區的235個城市社區全部實現直選,平均參選率達到92.6%,我市也成為全國首個城市社區全部直選的城市。這促進了城市基層民主的擴大,創新了社區管理模式,規范了城市社區選舉程序,對全國有良好的借鑒作用。
本報記者 盧 磊 海曙記者站 許玉芬
時間拉回到2003年3月23日上午,寧波市海曙區聯南社區。
社區居委會彩旗飄飄,鼓聲陣陣。“珍惜民主權力,投下莊嚴一票”的橫幅格外鮮艷。黑板上醒目地標有候選人簡介和社區選委會公告。殘疾人、外來務工人員、甚至連90多歲的老人也不甘落后,2800多名選民一起來到現場,認真地給自己心目中的“小巷總理”投票。當天下午,按照計票結果,寧波市第一個由居民直接投票選舉產生的社區居委會正式誕生。
至當年11月底,海曙區59個社區居委會全部實現了直選,海曙區也成為當時國內唯一全面實行社區直選的行政區。此舉在國內引起較大反響,眾多媒體紛紛報道這一基層民主的創新之舉,一些選舉問題專家學者也給予極大關注,并作出了較高評價。
何謂社區直選?簡而言之就是給予“一人一票”的權利和人人參與自治組織的機會,這就改變了過去那種由居民代表“間接選舉”的做法。“直選”的推行讓“民主”體現得淋漓盡致。比如:候選人提名權完全交給群眾,不再由街道指定、推薦或協商。18周歲以上、有選舉權的居民都可以參與社區選舉,社區居委會成員由全體選民“一人一票”選舉產生。凡本人自愿報名、并有10名選民聯名支持者,都可成為候選人。候選人先期可與居民見面,并允許到選民家“拉選票”。采用無記名投票、差額選舉方式,使用半透明投票箱,設置封閉式劃票間等當場計票,當場公布結果。
為什么要在社區推行直選制度呢?市民政局有關負責人認為,社區直選制度的探索建立,是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市社區建設工作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同時,隨著基層民主的逐步推進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廣大居民群眾參與社會管理、表達利益訴求的愿望和需求也越來越強烈。社區直選順應了基層民主政治發展的要求。
在海曙區成功實施社區直選的基礎上,2007年,我市舉行第七屆社區居委會選舉,全市235個城市社區通過選民直接投票選舉。首次全市城市社區直選歷時10個多月,共有732505名選民參加選舉,參選率高達92.6%。我市也成為全國第一個成功實行全部城市社區直選的城市,開創了被譽為當時國內設計最科學的基層選舉制度。
為確保直接選舉公開、公正、公平,寧波對城市社區居委會的選舉制度和選舉程序進行大膽突破和創新。如候選人提名權完全交給群眾,凡本人自愿報名、并有10名選民聯名支持者,都可成為候選人;一律實行差額競選;只要年滿18周歲,無論是本社區常住居民,還是在本社區居住半年或一年以上的外來務工人員,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投票選舉前,候選人先期與居民見面、發表競選演說、接受群眾質詢,并允許候選人到選民家上門溝通;制定嚴格的投票選舉辦法,采用無記名投票,設立秘密劃票處,當場計票和公布選舉結果等。
社區直選之后,帶來了積極效果。組建了“選聘分離”的社區組織體系,完善了社區治理結構,提高了工作效率;根據“打破身份、競爭上崗、提高待遇、加強管理”的原則,建立了能進能出的競爭機制,吸引了高素質人才進入社區工作;拓寬了居民參與社區自治的渠道,加快了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制度創新,將不斷出現的矛盾化解在基層。
通過社區直選,“選聘分離”引導社區精英們介入社區治理后,大大提高了社區自治的質量。居委會委員監督整個居委會的運作,都是義務的,不像以前那樣拿工資。社區日常事務由社區居委會招聘的職業社工來做,是付酬的。另外,社區黨組織是社區的政治核心,社區成員大會是社區權力機構。這種“選聘分離”被學者們稱為社區的公司治理結構:居委會像公司的董事會,社工組成的居委會辦公室像董事會聘用的經理層。
我市在235個城市社區成功實行直選后,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民主與法制報等中央媒體作了跟蹤報道,有關專家認為此舉“是中國基層民主從農村走向城市的根本性標志”,“對擴大城市基層民主,創新社區管理模式,規范城市社區選舉程序,推進我國城市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有著不可低估的借鑒作用”,并被冠為我國城市社區選舉的“寧波模式”。
我市城市社區直選豐富和完善了城市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通過直接選舉方式,廣大社區居民選出自己最中意的候選人進入居委會,既充分表達了民意,提高了居民對居委會的認同感和信任度,又增強了居委會干部做好社區工作的責任感和危機感。同時,居民參與選舉過程本身也是一次生動的民主教育和實踐,提高了居民的民主參與意識,激發了民主參與熱情,對此,社區直選被國內有關專家評價為詮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精髓,是實現社區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一個創新的成功實踐,在推進城市基層民主自治的道路上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寧波城市社區直選的成功,也為全國提供了一個規范的城市社區選舉制度典范,特別是直選的民主性和規范性,已對諸多兄弟城市產生示范效應,有助于加快中國城市基層民主發展的步伐。
講述
直選是推進民主的最佳途徑
羅紅媛 原為海曙區聯南社區社工
2003年3月21日至23日,是我一生難忘的日子。
我當時所在的聯南社區首次試點社區居委會直接選舉,是全國最早產生的居民自治組織。我作為一名社區工作人員,全程參與了這次直接選舉工作,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為了確保候選人產生的民主性,我們選舉委員會成員充分發動各樓道居民參與推薦候選人,把每個樓道居民信任的候選人給推薦出來,然后根據每300戶一片區產生1名候選人的原則,分別召開片區會議,在每片的10名代表中再產生一名公認的候選人,兩輪推薦下來共產生11名候選人,整個過程體現了居民的充分參與。
在發表競選演說階段,3月21日晚上,設在社區的華天小學會場被幾百名居民擠得滿滿的,競選演說依次進行,競選演說現場氣氛熱烈。候選人的演講很是精彩,75歲的嚴侃老師的演講內容有聲有色,退休干部陸友全當場賦詩一首表達愿為社區貢獻的心聲。時任海曙區文廣局局長的沈瑞龍也參與了這次競選,他說自己從十幾歲開始搞文化工作,做過演員、編導,因此在社區文化工作中可以發揮作用。競選演說結束后,11名候選人身披禮儀帶繞社區一周,以讓更多居民認識他們。
3月23日清晨,天有點飄雨,我早早來到了設在社區閱覽室的選舉地點,高高掛起的橫幅格外醒目:“珍惜民主權利,投下莊嚴一票,加強社區建設,共建溫馨社區”。社區居民表現踴躍,69歲的楊菊芬老人成為投票第一人,她非常看重這次選舉,“能不能選出我們滿意的居委會成員,關系到今后社區建設問題。”還說這兩天自己一直為兩個“條件相當”的候選人舉棋不定,頭天晚上“心里還過了一遍”,并“最后拿定了主意”。當時有位29歲的年輕人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說以前居委會選舉,都是由居民代表投票,跟他似乎不太搭界,但這次不一樣,手中的這一票讓他有種主人翁的感覺。我記得上次選舉只是由社區93名居民代表投票,而這次則由近3000名選民參加,直選的民主表現出了它的吸引力。
下午3時投票結束,3個流動票箱也全部到位,在眾多選民的現場監督下,經過對幾千張選票一張一張公開唱票,一票一票地累計,約80分鐘后,計票工作結束,這次選舉共收回選票2840張,參選率為82%。
這次直選,居民的參與熱情超出我的想象,讓我意識到直選才是操練民主最正式也是最佳的途徑。只有當居民手拿選票的那一刻,方能真切體會到民主沉甸甸的分量。從直選這樣的民主實踐中,居民們感受民主的精神,學會民主的操作,體驗民主的好處。
(許玉芬 整理)
點評
城市基層民主的重大突破
許義平 寧波市民政局副局長
全面建立社區居委會直接選舉制度是我市城市基層民主發展的重要實踐活動,是城市基層民主發展一次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成功的探索。作為在全國率先實現城市社區全部直選的城市,寧波的實踐也是對我國城市基層自治組織選舉制度的重大突破,并提供了一個規范的城市社區選舉制度典范。
社區直選制度的建立,是我市社區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的產物,當然也是寧波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以直選制度為發端的一系列基層民主發展的推進,迎合了廣大居民群眾參與社會管理、表達利益訴求的愿望和需求,并把這種愿望和需求通過制度化的方式轉化為一種社會資本,一種社會治理的力量。
居民的廣泛參與是實現現代社會和諧的重要條件,基層民主的發展為此提供了一個直接的平臺,它的背后是社會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的變革。政府在推動社區發展的過程中,在提供物質層面支持的同時,著眼于制度層面的發展,構筑起了具有中國本土化特征的城市基層民主自治和社會基層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制度體系,使社區功能在深度、廣度上不斷升華和完善,這是寧波市社區發展保持持續生命力并贏得居民群眾廣泛認可、社會健康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
與社區直選相關聯的事件是社區體制的進一步改革和深化。寧波市確立的選聘分離的社區體制,打開了民主參與的空間,這是社區直選制度和職業化社工制度的體制條件。寧波市在基層民主方面制度創新的階段性成果,解答了人們在社區發展過程中所曾經面臨的種種難題。選聘分離體制、民主直選制度和職業化社工隊伍建設這三個互為因果、互相契合,缺一不可的制度創新環節,對堅持和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帶有根本性的意義。盡管城市社區直接選舉的歷史十分短暫,但是我們有充分的理由預見,只要我們在戰略上予以足夠重視,在技術上規范運作,城市基層民主發展必將成為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基礎性的力量。
本篇新聞熱門關鍵詞:成功 日清 工資 化工 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