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文琦 一場冰雪災難,適逢春運高峰,煤電供應中斷,北上交通受阻,北方十余省陷入寒冰冷雪之中。在春運樞紐廣州,劇增的人流和銳減的運力狹路相逢,冷雨連綿的廣州站,日均滯留數十萬歸心似箭的旅客……一場突如其來的考驗橫亙在2008年開年之初。 面臨危難,何去何從?回顧全國抗擊雨雪冰凍災害的全過程,我們既看到了從黨中央國務院到各級地方政府和人民群眾一道眾志成城、奮起抗災的民族精神,也看到了一種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不回避矛盾、積極化解矛盾的對和諧社會的生動詮釋。 災情發生后,黨中央、國務院總攬全局,有序部署,牢牢把握著抗災救災的主動權。在抗災的關鍵時刻,胡錦濤總書記的身影出現在山西大同400米深的礦井下,出現在秦皇島寒風凜冽的碼頭上,出現在桂林的輸電線路搶修現場。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親臨長沙站和廣州站,看望滯留旅客,協調統籌抗災工作。他們親切的話語、堅定的信念,鼓舞了人們的士氣,堅定了人們打贏這場戰爭的信念和信心。網友說,“自然災害雖然給生產生活帶來損失,但卻能凝聚人心,而凝聚人心的根源,則來自有這樣好的領導人”——毫無疑問,這凝聚,就是一種和諧。 災情發生后,各地區、各部門緊緊圍繞“保交通、保供電、保民生”的總體要求,奮起抗災、緊張有序:各級領導都親臨一線,省委書記、省長來了,市委書記、市長也來了;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迅速出動;各車站工作人員、列車員們,晝夜加班連軸轉,幾天幾夜不合眼;電力搶修人員,為盡快恢復供電,冒著冰雪嚴寒,登上冰凍的高塔……他們中,有的人把生命留在抗災救災的火線上,有的人連續幾年沒有回家過年,有的人高堂重病、妻子臨盆而不歸——毫無疑問,這奉獻,就是一種和諧。 災情發生后,海內外炎黃子孫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社會各界同舟共濟、眾志成城,全力投入抗災救災攻堅戰。各界群眾自發捐款捐物幫助災區渡難關。在春運主戰場之一的廣州火車站,在滯留旅客高度擁擠的情況下,以外來工為主的廣大旅客們,對各種應急措施充分支持,大家自救互勉、守望相助,場面既驚心動魄,又感動人心。人間真情化堅冰,冷靜理解克險阻——毫無疑問,這真情、這理解,就是一種和諧。 和諧社會是什么樣?從古到今,這是很多人在追問的問題。通過這場冰雪災難,我們說,答案并不神秘。和諧社會不是沒有矛盾的社會,而是能夠直面矛盾,齊心協力,按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想法,以最高的效率、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方式解決矛盾的社會。抗冰戰雪,說到底,就是千方百計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在最短的時間內把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保護好,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克服了煤電不足、運力緊張、人員滯留、暴雪嚴寒等各種困難與矛盾,最終取得了今天的勝利。無疑,這是團結的勝利,更是和諧的勝利,是一場和諧社會的生動實踐與詮釋,是一曲和諧譜就的抗災新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