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月十五元宵節近在眼前,元宵的銷售鋪天蓋地。然而記者發現,看花燈、猜燈謎的地兒卻比元宵銷售點少得多。北京幾大傳統舉辦燈會的公園今年依然無燈可看,如北海今年已經是取消十五花燈的第三年了。 又是一個少有花燈卻處處元宵的元宵節。今天中午路過單位附近的稻香村,看著買元宵的長隊足足有五十幾米長,我卻絲毫沒有加入的沖動。我想,或許我會例行公事地在超市買幾粒速凍湯圓,但我更希望是在大街小巷看到花花綠綠的燈籠;看到滿臉洋溢幸福而不是行色匆匆的過路人。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月色燈光滿帝城,香車寶輦溢通衢”。“元宵節”,不也是“燈節”嗎?兩千年代代相傳的古老節日,最重要的傳統習俗不是張燈、觀燈、賽燈、猜燈謎嗎?流傳下來的詩歌民謠不也是大都形容燈火燦爛、燈市通明嗎?可是究竟從什么時候起,這個節日就只剩下買元宵和吃元宵了——連自己包元宵的人都越來越少了。 記憶中的元宵節,最深刻的是母親親手糊的小花燈。在農村長大的我,印象中的元宵節甚至比除夕夜還要熱鬧。因為按照傳統習俗,過完正月十五元宵節,整個年才算過完,于是這一天小孩們會放盡所有的鞭炮,大人們會擺出所有的年貨美食,而平日夜晚一片漆黑的村子會變得燈火通明,家家戶戶敞著大門,朗朗笑聲回蕩在明澈的星空之下。“燈籠會,燈籠會,燈籠滅了回家睡”,僅在這一天,無論我如何貪玩,父母都只是笑。于是那是我一年中最幸福的時刻。我可以驕傲地舉著媽媽糊的花燈,和小伙伴們走街串巷,討來許多花生糖果之類的美味,悄悄地藏在枕頭下,甜蜜一整年。 月圓如燈晝,闔家共團圓。長大后身處他鄉打拼的我,也包括許許多多和我一樣的離鄉人,或許都已經不寄希望于正月十五依然能夠賴在老家,依在父母的身旁。但我卻還總是在期待,期待自己所在的這座大城市,在正月十五這一天,在農歷大年的最后一天,能夠有燈會可逛,有花燈可賞,給所有居住或暫住在這座城市的人,一個熱鬧的節日感覺,一種神州四海皆是家的感覺,可以看到大街小巷處處點燈,處處歡笑。因為真正的元宵節日,不應只是家家戶戶獨在家中煮食湯圓,提著花燈走出家門鬧元宵,讓人們品味節日里的熱鬧和溫暖,才是那么的讓人享受,而如今成了一種回憶和期待。 本篇新聞熱門關鍵詞:超市 大門 鞭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