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過后鬧“元宵”。現在,“元宵節”未到,元宵就已經鋪天蓋地地上市了。然而看花燈、猜燈謎的地兒比元宵銷售點少得多。北京一些曾經有燈會傳統的公園今年好像是無燈可看,如北海公園,已經取消賞花燈好幾年了。“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月色燈光滿帝城,香車寶輦溢通衢”……“元宵節”,曾幾何時不也是“燈節”嗎?兩千年代代相傳的古老節日,最重要的傳統習俗不是張燈、觀燈、賽燈、猜燈謎嗎?流傳至今的吟詠“元宵節”的詩歌民謠,有很多都是在形容節日花燈的燦爛通明。可是究竟從什么時候起,這個節日就只剩下買元宵和吃元宵了?連自己包元宵的人都越來越少了!
從中國傳統的春節文化來看,元宵節其實是春節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代春節習俗為期長達半個多月,漫長的春節要經過備年、過年、賀年三個階段,從農歷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開始進入春節,直到正月十五鬧元宵,吃過元宵、品完湯圓,才算是過了大年。如果拿三部曲樂章來比擬的話,處于賀年階段尾聲的元宵節,就是中國春節三部曲的高潮華彩樂章。這個樂章的主旋律,則是貫穿春節三個階段的鄉情、親情、友情,當然更包括愛情;這個樂段的主題,顯然就是能夠概括諸般情誼的、以湯圓所象征的和睦團圓理念。
很多人現在感嘆“年味兒”越來越淡,年節的民俗漸行漸遠,這也許跟我們從農耕社會走來,過去物質匱乏,因此對“吃”過多偏重不無關系:年三十吃餃子,元宵節吃元宵,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冬至餃子、夏至面,立春吃春餅,立秋貼秋膘……其實,除了“吃”之外,我們傳統的年節中,還有很多的文化內涵。
祁 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