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我們今天周遭的一切,不管從政的,為官的,經商當老板的,教書育人的,甚至娛樂界時尚的藝人們,都在追求物質的滿足和精神的圓滿,可結果有幾個都如愿了呢?有的人追求了一輩子,到死都沒有如愿,最后抱著痛苦和遺憾離開了人世。其實,用外在物質的追求讓其內心安定,本身就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我們的先祖早有先見之明,所以在全世界面前,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糧食是最多的,最完善的,我們只要花點時間,看看歷史,看看古人留下的經典,你就會明白很多事理。通曉事理,則內心一安,整個人生也就充滿了快樂。為什么呢?因為在眼下物欲橫流的社會中,人們總喜歡看一切事物的負面。想要的太多,自己又不愿意付出,勢必會出現你爭我奪的局面,這樣難免就會患得患失。中華文化與中醫有相同原理,都是內修,自我要求在先,要求對方在后。圣哲孔子在《論語》就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生存法則;中醫的最高要求就是讓人不生病。我發現社會一個很怪的現象,有些人喜歡生病,但是不喜歡按傳統文化(國學)和中醫來調理,修心養性,反而是喪心病狂,抱有毀己毀人的心態。其實這些都是心理不安的表現,或者是薄德載物所致。什么是薄德載物呢?就是說我們擁有的遠遠高于我們德行能承載的范圍。所以我想通過此文章,呼吁大眾,先理性地來讀讀我們的“四書五經”和學習待人接物的處世之道!
三、下面進入我們談論主題: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益處。
下面我從幼兒、小學、中學、大學四個部分來略談一下,尚有不足之處歡迎到我天一學堂批評指正,不勝感激。
1、幼兒學習傳統文化(國學)的益處。
首先我們作為幼兒的父母,一定要明白一個簡單的道理:萬丈高樓從地起。基礎不扎實,樓房修到一定的時候就沒法在往上修,那么對于孩子這個基礎我們怎樣來建構呢?這應該是天下父母和老師們都關注的話題。其實在《三字經》開篇就告訴我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人初生就像一張白紙,隨著時間的推移,習性上變得千差萬別,其前提就是孩子所感受的環境和模仿的環境不同。感受什么呢?就是父母對孩子無私的愛。其實,現在孩子所感受到的大多是物質帶給孩子身體上的健康,而心靈上的感受卻寥寥無幾。為什么呢?我們先來看一個教育孩子的偉大案例。例如:周文王的母親——太任,《列女傳·母儀傳·周室三母》中記載:“大任(太任)者,文王之母,摯任氏中女也。王季娶為妃。大任之性,端一誠莊,惟德之行。及其有娠,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溲于豕牢,而生文王。文王生而明圣,大任教之,以一而識百,卒為周宗。古者婦人妊子,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蹕,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于邪色,耳不聽于淫聲。夜則令瞽誦詩,道正事。如此,則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過人矣。故妊子之時,必慎所感。感于善則善,感于惡則惡。人生而肖萬物者,皆其母感于物,故形音肖之。”就是說,她在懷孕時,不看不正經的顏色,不聽淫穢的聲音,不說狂傲的話語,不吃辛辣生冷的食品,以保持仁愛祥和的心態,讓胎兒受到良好的孕育。因此周文王一生下來,就很聰明。
以上例舉,值得我們深深地反思。現在女性為了保全物質上的發言權,孩子出生不久就開始上班,孩子要么交給我們的父輩,要么雇傭保姆;男性則以“我為家庭幸福”作為托詞,沒時間陪同孩子,缺乏親情教育。試想我們的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能得到什么樣的教育呢?看看我們身邊的孩子,一個比一個冷漠,一個比一個自私。其實這不是孩子與生俱來的,而是他幼小的心靈從周圍的環境中感應到的。還有些父母,自己都還不能自立,卻打著自欺欺人幌子,兩歲就讓孩子上幼兒園,去尋找獨立生活的能力,可嘆可急啊!孩子一天天長大,學到的只是在利益驅使下人與人交往的能力。所以,要讓孩子打好基礎,作為父母的必須要學習待人接物之道!待誰呢?接誰呢?我想首先還是與父母之間,所以,父母必須要樹立好良好的生活方式。如何修?其實在我們傳統文化面前沒什么難的,只要大家愿意,不但可以成就自己一生的幸福,還能為下一代起到了好的表率作用。當然也可以用“五講四美”(“五講”即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四美”指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來規范自己的行為。當我們把這些做好了,力行好了,孩子就會跟著模仿。不過,關鍵還要我們父母去了解得更加具體。如:與父輩們相處要有恭敬心,對父母說話的態度和聲音要柔和,夫妻相處要相互尊重,相互謙讓,看事態的正面,談事態的積極面,這些都有益于我們孩子的模仿。這就是教育,就是給予孩子的感受教育和模仿教育。
2、傳統教育對小學生的益處。
孩子從幼兒階段過渡到小學階段,重點究竟在什么地方呢?是學習方面嗎?是才藝方面嗎?是迎合小學報幼小銜接補習班嗎?還是培養孩子的恭敬心和仁愛心,與長輩說話的時能夠仔細聆聽的態度和對同伴有正確的交流方式呢?我們得理理清楚,要不然孩子上小學可就要吃苦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