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市街巷:由行政區(子城)、居民區(坊)、商業區(市)發展為路、街、巷
從現存文獻中可見,寧波實行過“坊市制度”。城市劃分為行政區(子城)、居民區(坊)、商業區(市)三部分。居民在坊中生息,貿易在市中進行,官府專設市場官管理市場。寧波最早有明確街巷記載的是南宋《寶慶四明志》,載有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廂51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人口不斷增多,城市區域也不斷向外延伸,城市的“坊市制度”被徹底打破。市場逐步擴展到城市的主要街道,市民們甚至在家里做買賣。迅速發展的市場經濟很快就越過城市的圍墻蔓延到農村。“草市”是宋代普遍興起的一種農村民間集市,它使一些大的村落成為周邊農村商品集散中心和城鄉流通的聯絡站,漸漸形成一批“鎮市”,如江東的甬東市,鄞州的小溪市、橫溪市、東吳市、韓嶺市、下水市等。
明清時代,寧波城市基本以建筑的街巷來分布,沒有非常明確的行政關系。街即大街,店肆林立,為市民公共場所,是城市的主干道。巷為小巷,是城市的道路支線,分布于居民聚居之地。史書記載,明代城內有大街9條,巷以一城四隅劃分,東南隅45巷,東北隅34巷,西南隅54巷,西北隅30巷,城外尚有23巷,較南宋時期有了很大發展。清代寧波大街更多,增加到27條,小巷卻反而減少13條,這是因為許多巷弄被整合貫通為深巷,形成前后串連、左右暢通的路巷網絡。
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清代寧波鄉村開始出現有一定規模的城鎮,如鄞縣的橫溪、鎮海的城關、奉化的大橋、慈溪的慈城和滸山、象山的丹城、余姚的城關和臨山等。盡管這些地方大都還是鄉鎮的建制,但已經出現中心城鎮的雛形。這些地方不但經濟發展,而且出現了近代工業、交通業,人口增長速度快。其最重要的表現是市鎮街市增多,經濟日趨繁榮。明天啟年間《慈溪縣志》記載,當時的慈溪有9個集市。清中葉,集市發展到26個。到了清末,慈溪有市鎮39個。慈溪城關慈城鎮(今屬江北)在雍正年間有5街31巷,到清末增至7街33巷。光緒二十五年,慈城鎮已有大街市、上橫街市、下橫街市、永明寺市4個集市,物品俱備,交易興隆。
民國時期經過全面的規范和整肅,寧波街巷的細節得到完善,城市道路分為路、街、巷三個層次,路是經過開拓后可供車輛行駛的城市主干道;街是在傳統大街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一定商業設施的城市次主干道;巷是居民街區的內部通道,為城市交通的支線。民國《鄞縣通志》記載498條,每條街、路、巷、弄都有固定命名,并豎立路牌,制定門牌號碼。街巷命名基本如今所見。到1990年,寧波老城區共有街、路、巷、弄531條,2006年底,寧波市大市街巷數量增至2600多條。
編輯: 李霞君糾錯:171964650@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