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衢族大黃魚(本地大黃魚)閩東族大黃魚
中國寧波網訊 昨天,記者從市科技局獲悉,繼率先攻克本地大黃魚繁育養難題之后,本地大黃魚(也即岱衢族大黃魚)產業化在寧波全面啟動,而有正宗東海海區血統、肉質更鮮美的人工養殖本地大黃魚的產量將大為增加,并且口感將全面接近野生魚。
目前市場上的大黃魚基本是“閩東族”
大黃魚是我國傳統四大海洋經濟魚類之一,有“海水國魚”的美名。因其地理位置分布不同,大黃魚分為“閩東族”和“岱衢族”。
其中“閩東族”大黃魚主要分布在浙南、福建和廣東沿海,“岱衢族”大黃魚主要分布在浙北舟山岱衢洋漁場,是歷史上東海大黃魚的主要代表。岱衢族大黃魚因其體色金黃、肉質鮮嫩和歷史記憶等因素,更受浙江、上海一帶消費者歡迎。
但是,由于濫捕等多方面原因,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岱衢族大黃魚已形不成漁汛。
從1996年開始,我市在象山港內的西塢港、奉化桐照海域以及象山崇堍港等區域大規模養殖“閩東族”大黃魚。然而,“閩東族”大黃魚經過10多代的近親繁殖,種質嚴重退化,再加上養殖環境惡化等原因,導致生長速度減慢、病害多發、商品魚品質低下,商品價格不高。
目前,寧波市場上的商品魚,基本上來源于我市及周邊地區和福建養殖的“閩東族”大黃魚。
市場對野生大黃魚的需求巨大
事實上,在岱衢族大黃魚產量迅速下降的同時,我市的科研單位開展了岱衢族大黃魚野生種魚的采捕、;詈腿斯し庇确矫娴难芯。
據不完全統計,在“十一五”期間,市本級實施岱衢族大黃魚品種培育方面的科技計劃項目20余項,財政科技經費投入300余萬元,在大黃魚原種保存、良種選育、脫脂加工等技術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岱衢族大黃魚產業化進程卻并不順當。
“采捕野生岱衢族大黃魚作為親本,投入高、風險大,相關苗種企業想干不敢干。”據一業內人士透露,最終推動岱衢族大黃魚產業化的還是浙江、上海等地區對野生大黃魚的巨大市場需求,以及野生大黃魚與養殖野生大黃魚20-30倍的價差。
本地大黃魚產業化全面啟動
2007年,寧波市科技局實施“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項目”,總投資160萬元。其中,市科技經費資助50萬元,由寧波市海洋與漁業研究院建設原良種活體保存庫,對大黃魚等重要養殖種類的原種與良種的活體進行保存。
前不久,由寧波市海洋與漁業研究院、寧波大學等10家單位承擔的《岱衢族大黃魚養殖產業提升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獲2011年度國家星火計劃重大項目資助,中央財政補助165萬元;由寧波市海洋與漁業研究院等4家單位承擔、寧波大學竺俊全教授為主持人的《岱衢族大黃魚良種選育與繁育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獲2011年度寧波市農業科技攻關重大項目資助,市財政科技經費計劃補助100萬元;由寧波市海洋與漁業研究院等單位承擔、吳雄飛研究員為主持人的《岱衢族大黃魚科技創新團隊》,列入2011年度寧波市第二層次科技創新團隊建議名單,3至5年內計劃給予100萬元-300萬元科技項目經費支持。
“這意味著,岱衢族大黃魚產業化、商業化在寧波全面啟動。”業內人士稱,組建科技創新團隊,目的是解決產業化中的技術難題。
編輯: 賴小惠糾錯:171964650@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