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感謝毛市長的精彩的演講。
下面有請金華市市長陳昆忠演講,大家歡迎!
金華市市長陳昆忠:尊敬的各位領導、專家、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發言的主題是《在改革中奮進,在開放中提升》。
一、金華改革開放30周年,是一部改革創新、開放發展的生動歷史
金華地處長三角南翼,位于浙江省中部,是正在建設中的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今年,正值我國改革開放步入“而立之年”。回眸這30年,金華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農業大市發展成為工業強市和市場大市,成為浙江快速崛起的最具活力和潛力的地區之一。30年來,我們抓住一系列改革創新的重大機遇,堅持科學發展、率先發展、創新發展,著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和城鄉一體化,加快經濟國際化,經濟社會發展朝著又好又快的方向邁進。第一,抓住新型城市化發展機遇,著力共建大金華,形成浙中城市群“雁陣齊飛”的發展格局。緊緊圍繞“發展城市群、共建大金華”戰略主線,大力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強化城市間錯位發展、協同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增強城市的集聚發展效應,區域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力大幅提高。2007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462億元,人均GDP超過4200美元;財政總收入187.4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02.0億元。
第二,抓住“擴權強縣”機遇,著力發展縣域經濟,形成特色鮮明的塊狀經濟。抓住縣域經濟黃金發展時機,各縣(市、區)均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塊狀經濟,金華市區的汽車、摩托車整車及其零配件、醫藥化工,義烏的小商品,永康和武義的五金制品、電動工具,東陽的磁性材料,蘭溪的醫藥、建材,浦江的水晶、掛鎖,磐安的塑料軟管、中藥材等均在國內外市場上占據一定份額。
第三,抓住經濟體制改革的機遇,著力提升民營經濟,形成了極具活力的經濟實體。金華民營經濟發育較早,全市有個私企業20多萬戶,總量列浙江省第四位,從事個體經營人員超百萬,民營經濟占全市經濟總量的90%以上,培育出橫店集團、廣廈集團等全國知名度較高的民營企業。第四,抓住專業市場整合的機遇,著力發展市場經濟,形成全國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將專業批發市場作為我市最大的發展平臺來培育,千方百計增強市場活力和競爭力,培育了全球最大的日用工業品批發市場——義烏中國小商品市場和國內最大的日用五金產品市場——永康中國科技五金城。積極依托專業市場培育先進制造業,大力發展商貿、會展、物流等服務業,促進了產業的聯動發展。
第五,抓住新農村建設機遇,著力統籌城鄉發展,形成了面貌煥然一新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早在2002年,我市就率先提出統籌城鄉發展的思路,并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2007年全市農村人均純收入達6971元,51%的行政村已完成了村莊整治,整治村占全省整治村總數的1/4,現代農業加快發展,農民培訓、轉移卓有成效,新農村建設走在了全省前列。
二、加快發展,必須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當前,金華經濟社會發展正處在一個新的起點,已經具備加快發展良好的基礎和條件。面對深化宏觀調控的新形勢,轉變發展方式的新要求,改善民生的新期盼,我們深感責任重大。金華要在新一輪的發展中贏得主動,爭先創優,爭取更大的主動權,就必須把握機遇,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把“創業富民、創新強市”戰略落到實處,按照“轉變、升級、融合、有為”的要求,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努力建設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會。
一是“轉變”,就是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途徑。經過改革開放30年發展,金華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必須承認,當前我們的發展總體上還是以消耗大量的能源、資源和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方式還較為粗放。在新的發展階段,要處理好粗放與集約、當前和長遠、速度與質量的關系,更加注重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在具體舉措上,進一步加強自主創新,堅持以節能減排和發展循環經濟為切入點,積極促進產業結構調整,促進三次產業協調發展。
二是“升級”,就是要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我們要把推進產業轉型升級作為我市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戰略任務來抓。第一,加快工業產業升級。大力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堅持走新型工業化路子,培育產業集群和推進創新強工并舉,大力實施產業配套、空間拓展、市場接軌、開放帶動和技術創新等工程,積極培育汽摩配、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主導產業,努力優化產業布局和產業結構,提升產業發展層次,加快建設浙中先進制造業基地,并努力發揮好金華在金衢麗產業帶發展中的龍頭帶動作用。第二,加快專業市場升級。以義烏小商品市場和永康科技五金市場為龍頭,抓住商品市場處于轉型和創新發展的關鍵時期,提升商品檔次,擴大經營規模,培育國際品牌,不斷增強市場的集聚輻射能力。第三,加快農業產業升級。堅持把發展高效生態農業作為現代農業建設的實踐形式,繼續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積極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加快培育新型農民,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和服務體系建設,切實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確保糧食和農產品供給安全,做好糧食增產、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文章。
三是“融合”,就是要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新背景下,金華的發展空間更大,競爭壓力也更大。優勝劣汰、物競天擇是自然界發展的普遍規律,只有更好地融入區域經濟、全球經濟,才能贏得更大的發展。第一,促進浙中城市群聚合發展。按照“規劃共繪、設施共建、產業共樹、資源共享、生態共保、優勢共創”原則,進一步強化浙中城市群協同發展的思想認識,完善合作共贏的體制和機制,優化生產力布局,合理配置資源要素,充分發揮浙中城市群內部各城市的優勢和潛力,形成共建合力,促進協調發展,努力把浙中城市群建設成為新型城市化先行區、體制機制創新試驗區、統籌發展示范區和浙江省新的經濟增長極。第二,主動融入長三角。主動發揮浙中城市群在浙江省經濟發展格局中貫通南北、承東啟西的作用,加速發展金衢麗產業帶,完善全省開放型經濟布局。堅持與上海、杭州等大城市錯位發展、優勢互補,主動承接長三角地區產業、資本、技術轉移,加強區域交流合作,提升金華汽摩配等主導產業和服務業,提升發展金華特色農業和旅游業,努力把金華建設成為長三角的產品配套基地、農產品供給基地和生態休閑基地。加強金華市交通樞紐、內陸口岸和大通關建設,加快打造浙中區域物流中心。第三,加快融入國際市場。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推動貿易主體、貿易方式和貿易市場多元化,不斷增加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產品出口份額,調整優化出口產品結構。鼓勵企業加大對高新技術設備和重要資源進口力度,引進先進制造技術和管理經驗。繼續高度重視招商引資工作,大力引進重大項目、關鍵技術,提升主導產業的競爭力。引導企業加入國際生產、分工體系,爭取與國外企業在資本、技術、信息和人才等方面實現雙向流動和“水平合作”。
四是“有為”,就是要努力建設開放務實有為的服務型政府。企業是發展經濟的主體,政府是營造環境的主體。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政府應該成為法治政府、創新型和服務型政府。一要轉變政府職能。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和提供公共服務是政府的兩項基本職能。牢固樹立“環境就是生產力、環境就是競爭力”的理念,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和公共企事業單位辦事公開,創建“辦事最快、服務最優、費用最省”的行政服務體系,打造最佳的投資環境和創業環境。著眼于服務型政府建設,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建立公共財政體系,完善經濟調節、市場監督、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全面提升公共服務能力。二要激發創業創新實踐。深入開展“創業富民、創新強市”實踐活動,大力弘揚創業創新精神,培育創業創新主體,保護創業創新激情,扎實推進全民創業和全面創新,不斷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推動金華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