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萬。鹤C監會修改頒布《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后,大股東增持的案例明顯增加。截至12日已有15家公司大股東增持自家股票,包括新興鑄管、有研硅股、海信電器、通寶能源、吉林森工、第一食品、美的電器、武鋼股份、廈門鎢業、保利地產、長航鳳凰、萬豐奧威、臥龍地產、安徽合力等。我們認為,這是產業資本進入資本市場的積極信號,只要股東增持的行為成風,可以預期大小非問題將很快消失于無形。 上一次大股東集團增持的行為,要追溯到股改啟動之初,也就是大牛市前夕的2005年下半年。從性質來看,上一輪大股東的增持行為,更多是表達了大股東對股改的承諾與誠意。那么,本輪大股東的增持又有什么特別的意思呢,這又會是一輪牛市的前兆嗎? 我們知道,當前市場的主要矛盾就是大小非問題。因為,目前的基本面情況已經很難解釋A股短短大半年內發生的股災;只有經濟學上供求關系,才能更好理解限售股大擴容給A股帶來的“不能承受之重”。也就是說,大小非問題解決了,A股結束熊途的概率就明顯增加。而大小非問題,與產業資本介入應該是對立面,一個硬幣的兩面。如果大股東增持是產業資本進入二級市場的先例,那么大小非問題的利空便將消失于無形。 產業資本正在陸續進入資本市場。我們可以留意一些主要事件,可口可樂計劃收購匯源,五礦有色染指廈門鎢業、ST中鎢等,這都是積極的信號。從微觀角度來看,2007年以來本幣大幅升值、原材料價值大幅上升,已經給不少企業上了一堂刻骨銘心的實踐課。一直以來,我們的企業依靠著成本低等優勢過了一段養尊處優的時光。但是這兩年來,這些優勢漸漸消失了。沒有精細化的管理,沒有良好的品牌、沒有充分的資源,很難獲得生存的空間。生存壓力已經喚醒了不少企業的戰略意識?梢哉J為,只有價值相對合理,相當一部分企業就會借道便利的資本市場,或是向上下游延伸,提升產品盈利能力;或是參控股同類企業,以獲得最大的協同效應。所以,要密切關注大股東增持效應的發酵,這可能是衡量空頭力量衰竭的關鍵信號。 我們認為,在當前市場估值水平明顯下降的情況,投資者可以從品牌價值、重置成本、資源優勢、技術優勢、市場結構及產業鏈等方面把握被低估的機會。 以品牌價值為例,隨著消費者品牌意識的提高,產品的品牌價值也漸漸體現出來。如白酒行業,高端白酒的盈利增長便遠超于中低端的白酒,主要在于高端百酒的品牌效應賦予它們較強的議價能力,可以通過不斷提價實現較高收益。通常而言,具有品牌重估價值的行業集中在消費類,如高端服裝、飲料釀酒、家用電器、電子產品、醫藥等。 從市場結構產業鏈角度看,部分行業由于集中度不高,競爭過于激烈,行業龍頭極可能利用低估的二級市場,完成行業的橫向整合。此外,在本輪通脹過程中,不少企業已經體會了產業鏈不完整的壓力,只要價值不明顯偏高,他們極可能通過參控股方式實現向上游下的延伸。以上的種種行為,無疑對股價有極大的刺激作用。具體來看,行業集中度不高的行業有鋼鐵、房地產、商業零售、煤炭、小家電等。而有動力實現向上下游延伸的行業有鋼鐵、電力、PVC、純堿等化工行業、造紙、玻璃等行業。 綜合而言,在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將融合的情況下,低估值標準應該是未來一段時間內的主要選股思路之一。 渤海投資:近期作為產業資本的控股股東或接近產業資本的上市公司高管們頻頻出現增持股份的信息,比如說萬豐奧威、中泰化學、山西焦化等,而鞍鋼集團更是一擲千金,參與到攀鋼集團對旗下上市公司的資產整合中。這無疑會帶來兩大積極預期,一是他們從產業資本增持的角度,闡述了當前A股市場股價已有所低估的產業資本觀點,從而有助于化解部分機構資金對上市公司業績增長不振的預期。二是產業資本的增持,也意味著資金面的困境有所改觀,畢竟產業資本的積極增持,不僅僅可以帶來現實的資金流入,而且還可以帶來“乘數效應”,牽引著新增資金的進場。因為歷史經驗顯示出,市場的頭部往往是產業資本賣出帶來的,而底部往往是產業資本買入鑄就的。所以,這強化了多頭對2000點保衛戰的信心。 不過,產業資本的頻頻出手固然給A股市場帶來了新的做多能量,但產業資本的不同出發點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以往產業資本買入的做多效應,比如說部分產業資本是為了“造勢”,即為未來大規模的再融資“護盤”。再比如說部分產業資末主要是出于產業并購的戰略目的,并不在于一兩年的投資回報,而證券市場雖然強調著長線投資的回報,但不在乎一兩年的投資回報目的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當前股價的低估預期。更為重要的是,產業資本雖然頻頻出手,但出手時的資金總量與買入股數相當“袖珍”,比如說區區10萬股是很難帶來實質性做多能量的。 本篇新聞熱門關鍵詞:武鋼股份 白酒行業 白酒 純堿 入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