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車”已經成為一種新型的城市垃圾,它們的存在使得本來就稀缺的停車資源更加緊張。而截至去年年底,我市機動車保有量超過200萬輛,“停車難”與“行車難”問題更加凸顯,因而清理“僵尸車”成了各方共識。其中,難中之難的是“無主車”煩惱。
“僵尸車”數量不少
去年8月末,海曙交警大隊開始著手整治轄區內的“僵尸車”。第一輛被清理的“僵尸車”位于新芝小區內,是一輛在綠化帶上停放了五六年的貨車,新芝小區居民拍手稱好。之后的幾天,群眾紛紛提供線索要求清理其他“僵尸車”,交警將市民提供的線索進行了匯總,又以小區為單位,逐步開展整治行動。
在清查“僵尸車”過程中,交警發現過期未檢車輛占絕大多數,有的車主換了新車,原來的舊車就被長期擱置,從而導致車輛過期未檢,久而久之就變成了“僵尸車”。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老三區連續三個檢驗周期未參加檢驗的車輛中,海曙2057輛,江東有3179輛,江北有2230輛。也就是說,這些車輛中的一部分很可能會演變成為“僵尸車”。
“無主車”平添煩惱
盡管交警耗費了大量的精力,但整治“僵尸車”行動進展緩慢。截至目前,海曙老小區約有60輛“僵尸車”被處理,但只占“僵尸車”近一半。
海曙交警石警官分析,這與信息缺乏有關。“僵尸車”車主留存在交警部門的信息9成以上是不準確的,所以最后逼得他們不得不用“笨”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人工查找車主身份信息,實在找不到再從親友方面入手,通過間接方式聯系到當事人。另外一種方式就是查交通違法處理記錄,找到當時的處理人,再以此聯系上車主。第三種方法就是靠物業、居委會提供的信息進行排查。
但如果碰到那種確實聯系不到車主的“僵尸車”,麻煩就大了。因為清理“僵尸車”必須聯系上車主,得到對方授權才能清理。畢竟“僵尸車”屬于個人財產,大多又是正常停在停車位上的,交警部門無權對其進行拖離處理。
整治亟須法律支持
面對不斷被人“揪”出來的“僵尸車”,單靠交警部門有些力不從心。事實上,根治“僵尸車”的最大難點,在于現行法律并沒有給出針對“僵尸車”的處罰依據。小區物業、交警、城建、城管等單位似乎都可以管,但都沒有充分的法律依據實施強制措施。
對此,有人建議出臺關于“僵尸車”處理的地方法規,為相關部門提供制度保障。首先是建立“黑名單”,一旦發現“僵尸車”,可請公證機構介入進行證據保全,把車輛信息、停車時間等記錄在案,以方便有關部門展開調查和處置。之后將其在媒體上進行公示,如在規定時間內仍無人出面認領,將由相應管理部門進行處置。最后就是追責,不處理“僵尸車”的車主,今后對其上牌、年檢等進行一定的限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