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城市交通高質量發展,杭州主動適應特大城市向超大城市邁進的現實需要,推動治理理念從“交通治堵”向“城市治理”轉變,系統構建“一個規劃引領,設施建設、交通管理、公交優先三駕馬車協同推進,數智治理、文明出行兩翼賦能,持續深化城市交通治理攻堅行動”的“1321”超大城市交通綜合治理體系,打造人民滿意城市交通實踐范例。
推動城市交通精細化治理
隨著治理理念的升級,杭州科學開展城市交通供需調節,暫停地面道路限行,放松小客車調控,同步開展城市交通精細化治理,形成“重大堵點綜合治、常發堵點滾動治、施工堵點動態治、預判堵點提前治、高速堵點聯動治和區域擁堵專項治”的堵點“六治法”,系統性開展堵點治理。
針對不同類型的堵點,匹配了不同的治理路徑。比如社會關注度較高的校園堵點治理,通過開辟地下停車場、打造地下接送系統等方式,形成了學校治堵的典型案例,既保證了學生上下學的出行安全,也緩解了學校周邊高峰期的擁堵狀況。
比如醫院以及路口路段擁堵等,打造了醫院周邊泊位共享、EF級路口降紅降紫等實踐案例,通過公交開進醫院,或者地鐵出入口聯通門診大樓,針對供需矛盾比較激烈的院區,專題開展了周邊停車治理。
探索西湖景區交通治理路徑
西湖景區是杭州城市交通綜合治理的“微縮版”,也是最難的一個攻堅點——世界遺產保護區、景城合一、路網條件限制等因素,導致景區內過境交通、內部居民和單位人員出行、游客觀光等多重流量疊加。面對“流量集聚、路網有限”的突出矛盾,杭州市治堵推動景區交通管理由主要采取“單雙號”限行措施向多維度綜合治理轉變,以“市民游客、景區居民和商戶多方共贏”為評價標準,統籌“管理、服務、工程”三側開展綜合治理,開展多重約束條件下的多維度目標管理,爭取交通體驗優化、旅游經濟提升、世界遺產保護的最大公約數。
流量管控上“減車流不減客流”,更加強調精準化和人性化,分時段分區域實施流量分級管控。根據景區路網條件和承載能力,設定了“白天交通量不超過9萬輛次和在途量峰值不超過8000輛”的景區交通流量管控閾值;目前景區單日客流峰值突破98萬人次,交通延時指數卻同比下降25%;公交服務上一手抓受限車輛外圍換乘,一手抓景區公交運行提效,構建“2環9連12射11換乘”景區公交網絡,節假日景區公交單日客流峰值超過了66萬人次,景區公共交通機動化分擔率最高達到71%,遠高于主城區50%的平均水平。
堅持公共交通優先發展戰略
杭州堅持把公共交通優先發展作為城市交通綜合治理的根本之策,大力推進“軌道上的杭州”建設。目前,杭州地鐵線網運營里程達516公里,十城區軌道交通全覆蓋,形成以軌道交通為主體、公共汽(電)車為基礎、水上巴士和公共自行車為補充的“四位一體”公共交通體系。
地鐵成網的背景下,杭州公交積極與軌道交通“接軌”,開通短距離、高密度、走街串巷的地鐵接駁線,暢通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當前,50米范圍內公交地鐵“零距離”換乘覆蓋達80.2%,150米范圍內“近距離”換乘比達到98.3%,31條地鐵接駁線上推出“地鐵一到,公交即發”,實現地鐵與公交的班次同頻,提升換乘體驗感。
同時,推出“公交單元治理”和“公交六進服務”舉措,開啟“心動巴士”“求知專線”等特色線路1300余條,日均客流超11萬人次,有效提升了公交吸引力,相關經驗被交通運輸部推廣。
今年4月,杭州又對地面公交服務進行升級,更加強調公交地鐵接駁和三網融合,重點服務早晚高峰過江通勤需求。“聚才路、明星路地鐵站開展試點,按照‘平均步行到站5分鐘、高峰發車間隔5分鐘、平均乘車時長5分鐘’的3個‘5分鐘’標準,開通了高效率的地鐵接駁巴士。”杭州市治堵辦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已累計在8個地鐵站點新增優化接駁線路18條,工作日累計客流達90萬人次,日均客流1.75萬人次,平均乘車時長約6.7分鐘,早晚高峰平均發車間隔為5.6分鐘,早晚高峰實載率達60%-79%,明顯高出主城區平均水平。
迭代數智交通治理在線平臺
面對常住人口和機動車保有量快速增長現狀,杭州探尋數智化手段推動治理模式迭代升級,建設“杭州交通治理在線平臺”,實現“城市大腦1.0”向2.0時代邁進。該平臺已建成8個在線模塊,推出了智慧公交、堵點治理、景區治理等14個重點應用場景。
同時,打造全國最大的城市綠波路網,總長度超過470公里,整體通行效率提升20%以上;開通全國首個城市級城市大腦停車系統,有效解決“找位難”問題,駛出時“先離場后付費”,車輛離場時間從40秒縮短至10秒,覆蓋泊位約100萬個,累計提供服務3.2億次。
“在暫停地面限行和交通量持續增長的情況下,既充分保障百姓駕車出行的權益,又通過精細化、數字化的治理確保城市交通相對合理的出行速度,兼顧城市交通出行和經濟社會發展。”杭州市治堵辦相關負責人表示。
下一步,杭州市治堵辦將繼續堅持“疏限結合、標本兼治、公交優先、數智賦能”的基本原則,開展滾動攻堅,力爭實現“重點區域擁堵持續緩解、綠色出行比例持續提升、綜合承載能力持續增強、數智治理應用持續拓展”的總體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