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寧波網訊(記者羅漣浩)村莊變美了,農民口袋鼓了,集體經濟富了,文體教育設施建起來了,村莊管理水平上了檔次。這些都是“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帶來的連鎖效應。目前,我市有2000多個村啟動村莊整治,建成示范村222個,整治村1517個,總體進度居全省前茅, “百千工程”已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龍頭。
農村“臟、亂、散、差”的環境曾經是我市實現城鄉統籌戰略的一大瓶頸。如今,全市除江東、海曙外,其余9個縣(市)區都編制了村莊布局規劃,近2000個村有了建設規劃或整治方案。按照“綠、潔、清、齊”的目標,通過拆遷新建、整理改建、梳理改造等建設模式開展創建。5年多來,我市僅財政資金投入就達65.5億元。
“百千工程”引發了農村各項基礎設施的升級換代。目前,全市等級公路通村率達100%,自來水通戶率達99%,已基本實現路網、電網、水網、信息網和生態環保網的全覆蓋,教育、文化、醫療、商貿設施正逐漸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生活污水處理長期成為村莊整治的薄弱環節,目前,全市有近百個村對污水進行生態化處理。
村莊環境好了,人氣也就旺了。不少村開始挖掘資源優勢,發展“農家樂”,建造外來人口公寓、標準廠房、三產用房等,為農民和村集體經濟增收開辟了新門路。在江北區,目前產權屬村集體的廠房和三產用房總面積已經超過100萬平方米,全區110個村村均年可用資金已突破百萬元,其中有80%來自于租金收入。在余姚柿林村,目前已經有1000個村民實現了穩定就業,全村人均收入從2002年的1569元猛增到6000多元。
一些全新的村莊管理服務模式冒出來:鎮海在22個村推行農村社區化管理,實現了老村莊、新社區的“無縫對接”;慈溪336個村全部建立了和諧促進會,開拓了一條民間組織參與村莊管理的新路子;象山在全縣推行“農民會所”建設,為村戶提供更多更及時的公共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