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寧波網消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可以說是當今最熱的話題之一,同時更是今年兩會關注的熱點,而要建設好新農村當然離不開巨額資金的支持,這些資金除了國家財政投入外,更多的可能還是要來自農村金融。
農村金融邊緣化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掣肘因素
主持人:可以說農村金融是建設新農村的重中之重,但是現在的農村金融已經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那么,中國在農村金融方面到底存在哪些急需解決的問題?
苑德軍:改革開放以來,在體制變革和金融創新的強有力推動下,我國的金融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就金融發展的地域結構看,城鄉金融發展很不協調且呈加劇之勢,金融二元結構特征十分突出,農村金融被嚴重邊緣化,農村金融抑制現象嚴重。
主要表現在:縣級金融機構大量撤并導致農村金融體系嚴重萎縮,未撤的縣級銀行貸款權也被上收,無法對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國有商業銀行縣支行和縣域郵政儲蓄機構成為兩大“資金漏斗”,其吸收的農村資金大量倒流城市使農村資金“非農化”問題十分嚴重,進一步加劇了農村資金供求關系的緊張,一些農戶種植和養殖方面的正常資金需要及一些鄉鎮企業的流動資金需要,也不得不求助于高利借貸;由于機構縮減,缺乏競爭,農村的金融服務功能弱化,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種類單調,基本上只有傳統的存貸業務,農民的金融福利水平很低,分享不到金融改革和金融發展的成果;農村保險業嚴重落后于“三農”對風險控制的需求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全國僅有幾家成立不久的專業性農業保險公司,農業保險的業務覆蓋范圍很窄;資本市場的觸角沒有延伸到農村,縣域范圍內的企業通過直接融資手段籌資也只能是一種奢望。
農村金融邊緣化,農村金融對“三農”的支持乏力,已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掣肘因素。建設新農村必須振興農村金融,改變農村金融邊緣化的現狀,優化農村金融生態環境。
農村金融的“三駕馬車”已經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主持人:我國的農村金融一直是依靠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和農村信用社這“三駕馬車”,現在怎么出現這種狀況了呢?
溫鐵軍:這“三駕馬車”中,農發行是政策性銀行,它的問題我們另外再說。那么作為商業銀行的其實主要就是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大家知道農業銀行的基層網點已經幾乎完全撤出了,農業銀行事實上已經離開農業了,這個是公認的事實,也不用多去解釋。它是一個大型的商業銀行,必然要離開高度分散的小農經濟。而農村信用社客觀來說主要的能力是在縣以下的鄉鎮,近年來農村信用社也在朝小額信貸這個方向進行調整,但由于小額信貸的利率必然是高的,這和現在農民需要相對比較低成本的信用服務是不相吻合的。
目前信用社比較尷尬,農村信用社既無法滿足農戶的信用需求,但實際上又不得不承擔這種責任,從事這種工作,因此引出的問題就比較多。
小農經濟形態和政策欠缺是農村金融邊緣化的根本原因
主持人:看來我國的農村金融確實存在著諸多問題,那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呢?
溫鐵軍:我認為,不光是中國,在全世界都存在著這樣一種客觀規律,只要是小農經濟,只要農民處于高度分散這樣一種狀況之下,就必然是和商業銀行無法對接的。
如果政府一定要商業銀行為小農經濟提供金融服務,結果無外乎兩個:一是商業銀行拒不執行,虛報它已經提供了服務;另一個就是如果真的執行的話,就會導致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增加,費用增加,成本上升。而當今的中國是一個典型的城鄉二元結構社會,農民人口仍然占中國總人口的絕對比重,小農經濟仍然是目前中國農村經濟的主要形式,對應這樣的一種分散的細小規模的農戶需求,恐怕還需要考慮非商業銀行的信用服務方式。
王松奇:我倒不這么認為,我覺得不管是否是小農經濟,只要金融機構為他服務,遵循的原則就只能是商業銀行原則,不可能有第二種。農村金融問題的真正解決,它的金融機構也一定要遵循商業銀行的原則,商業銀行并不是說就是大銀行,比如說美國的商業銀行就是單一銀行,有的非常小,最多的時候全國有2萬多家,現在也有八九千家,農村銀行也是一種社區銀行,只要是社區銀行,就只能按照商業銀行的原則去做。所以我認為商業銀行并不是農村金融組織形式的錯誤選擇,問題不在這兒。
溫鐵軍:我們只要設身處地地想一下,就可以很深刻地體會到,小農戶高度分散、兼業化經營的狀況導致信用需求是小額的,小額的信用需求能夠產生的回報當然會很低,也沒法監督。同時農業又是受自然風險和經濟風險兩種風險影響的一個生產過程。所以從客觀來說風險高、額度小、收益低的特性就決定了商業銀行是不可能從事小農的信用服務的。
當然也可以舉出很多例子來,比如說墨西哥、印度、巴西、孟加拉等發展中國家都有所謂的小額信貸。小額信貸應該是一種照商業銀行模式來運作貸款的辦法,但是它將所隱含的成本并沒有計算進去,而且即使沒有計算進去,小額信貸仍然需要維持很高的利率,原因就是風險太高。而這個和農民收益比較低、農業收益比較低又是矛盾的。所以到目前為止,無論是按照商業銀行的模式還是按照小額信貸的模式,客觀上來說要想解決小農經濟的信用需求都是有一些問題的,或者說都是有些障礙的。
苑德軍:當然,應該承認,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經濟和金融的市場化程度較低,是導致“三農”難以獲得廣泛商業性金融支持的重要因素,但農村金融改革進展緩慢,政府在政策上缺乏必要的引導與支持,以至缺乏合理、有效的制度安排,也是導致農村金融邊緣化的重要原因。
破除縣域以下金融行業進入壁壘,培育農村小型金融機構
主持人:小農經濟的現狀我們沒有辦法改變,看來要破解農村金融的問題,更多的則要從決策層面考慮了。
王松奇:是這樣的,我認為現在決策層要做的首先就是破除縣域經濟以下金融行業進入壁壘,允許成立一些探索性的銀行,比如說社區銀行、單純的貸款性機構,以支農為主要目標的小額信貸組織。決策層在思路上就要放開,因為今年12月1日以后我們的金融業對外資就全放開了,對外開放了怎么能對內不開放呢?現在一方面是縣域經濟以下大量缺乏資金,一方面又是銀行大量存差,外匯儲備大量過剩,出現這種結構性不平衡情況,我覺得需要改進。
其次就是監管的問題,比如說中國銀監會系統,在總部這一級,人員層次都非常高,知識結構、管理水平和理念都非常好,但到各個省以及更低一些的銀監會系統,就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主要的問題就是監管過度。比如說過去文件上沒有的,沒有明文規定的,你即便是開展的一些服務創新,他也會給你叫停。2004年國際清算銀行對世界清算風險進行評估的時候,排位第一的風險是來自于監管,而這個問題在中國更為突出。所以如何防止監管過度的問題,我認為也是決策層需要考慮的。
苑德軍:就農村金融的現實情況看,我認為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有二:一是政府應該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出發,從國家金融改革和金融發展的總體目標出發,盡快制定科學的、全面的農村金融改革發展戰略和具體的、分階段的實施規劃,明確各種類型金融機構的市場定位和功能作用。同時,對農業保險制度的完善、農村資本市場培育等與農村金融發展密切相關的問題,也應納入農村金融改革發展戰略,認真研究,統籌安排。
二是按照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農村金融改革的要求和部署,著力打造政策性金融機構、商業性金融機構、合作性金融機構和民營金融機構等多種形式金融機構并存、合理分工、功能互補、有序競爭的多層次農村金融體系,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必須的金融組織保證和金融制度保證。金融管理部門應盡快制定管理辦法,就農村小型金融機構的設立、運作、監管、市場退出等做出具體、明確的規定,促使這類金融機構的發展駛入快車道。
|